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疫情當下 關於建築營造的反思

網路地產王/ 2021.09.22 00:02
新聞圖片

文/均而

從最初的武漢病毒到後來的covid19或其他變種;如今看來,至少就影響時間及程度,這次新冠肺炎疫情,已註定不可能像17年前SARS那樣,來得快、去得也快。

新冠流感化 需學習共存

未來就算疫苗持續精進、覆蓋率繼續提高,新冠肺炎仍極可能如多數學者預言的轉『流感化』;這也代表,人類必須學習與之共存,各項社經活動都得有所因應甚至改變。對傳統到不行的房地產業來說,從前端營造、加工到後端銷售配備,當然也都不能免於其外。

當然目前看來,銷售端要做改變,門檻或難度不高;況且代銷或仲介業,本來就是房地產相關業種中貼近社會第一線的一群,應變速度是同產業中最速,從五月底防疫升級後,接待案場銷售行為的改變,就說明一切。真正困難的部分,恐怕是製造及加工端。

推廣預鑄 工地人流減量

的確,就算到了21世紀,台灣的營造工地,幾乎還是高度仰賴大批現場施作的藍領階級。先不論如此這般,讓營造品質長年為人詬病;其實工人吃喝拉撒都在同處或周邊,人流戶動頻繁,當然容易造成防疫破口。而冬天還好,入夏氣溫飆升,要他們隨時戴口罩作業,也實在強人所難。

這時候,近年部分專業者所提倡推廣的預鑄工法,或許就是營造工地防疫,一個適當的出路或解答;而且,甚至還能同時化解最近炒得沸沸揚揚的缺工問題。畢竟如果是事先在工廠預做的工法,相信願意投入的年輕人,肯定會比現在多。

至於一直和缺工相提並論的缺料問題,更需要工法上的改變。現在一些所謂防疫建材如當層排氣或室內淨器系統等,其實都是原本就存在的設備,只是恰好疫情當下順勢大加推廣罷了,至於建物本身。則根本就和防疫扯不上任何正向關聯。

減量開發 更貼近自然

回歸到疫情本身,一切根本原因,還是人類至今沒有真正尋求,乃至找到與大自然和諧共存的方法。以建築物乃至都市而言,還是服膺上世紀開發開發再開發的舊思維,台灣尤其如此。除了開發密度超高外,還極度耗費能源;多數建物集合住宅宅式的使用思維,說實話,根本就是抗疫或防疫的最佳破口。

或許有人會說,這十多年來綠建築推廣成績並不差;但事實上許多民間建案,都不是為了節能減碳的初衷而投入發展綠建築或取得標章;就更別說目前營造業,無論公共或民間,大量使用的鋼筋混凝土建材,其實高度仰賴進口,從運送到施作,排碳量其實非常驚人。而且蓋好的建築,本身還易吸熱難散熱;結果戶戶必須加裝多台空調,耗費過多電力,而台灣發電環境本來就嚴峻。這一系列下來,如同永遠醒不過來的惡夢輪迴!

當然,吾人並非要求所有建物都要如北投圖書館那樣蓋法,但至少應該嘗試開始轉念、跳開傳統包袱。像是日本,地震比台灣更加頻繁,但他們現在已可利用木結構蓋出結構穩定、具備基本抗震效能的中高層樓宇。而無可否認,木結構顯然是更友善、自然,更易從當地取得,不光減碳、更能固碳的建築材料及工法。

自然和諧共存 抗疫唯一王道

或許短期內,我們還沒辦法因為這樣就免於病毒、天災等大自然力量威脅;但長期而言也唯有如此,人類做為地球千百物種之一,才真正有永續發展,與大自然共存乃至共榮的可能。


 【網路地產王更多熱門新聞 ➤ http://goo.gl/hz80dp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