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慈大校長劉怡均分享快篩試劑研發的大哉教育

慈善新聞網/ 2021.09.22 00:20

  2021年國際人醫年會於18、19日兩天進行全球線上連線舉行,慈濟大學劉怡均校長以「快篩試劑、大哉教育」為題,分享慈濟大學在疫情期間發揮專業的團隊合作良能,開發了三樣快篩試劑產品研發的緣由。

  劉怡均校長在分享中提及,當人體一旦受到病毒(抗原)感染,抗原會進入人體,免疫系統便會啟動防禦機制,產生各種不同的抗體,因此,針對不同的抗體,研究團隊製作了三種不同的快篩試劑,可測抗原和抗體,以及施打疫苗後所產生的中和抗體。

  劉怡均校長表示,抗體有很多種,如同軍隊在打仗時,有各種不同的兵種。起初被病毒感染時,進入空窗期,病毒在自我複製,身體也正準備對抗,此時,抗體慢慢產生,大約進入一個禮拜後,開始發燒,身體產生的抗體,稱為IgM,它在產生後的兩個禮拜左右消失,接續產生另一種抗體,稱為IgG,它可以維持數月,最終仍會消失。因此在感染初期,會有IgM及IgG抗體,研究團隊便利用不同抗體產生的時間點,製作快篩試劑。

  劉怡均校長說,2020年的三月,中研院發起了一個新冠病毒合作研究的平臺,集合臺灣所有大學的研究機構以及師生,一起投入各種抗疫產品研發。在當時,大家對病毒尚在摸索中,要如何知道病毒感染的進程,是曾經感染?或是正在感染?核酸檢測是標準的檢測方式,可是核酸檢測需要專業的人員、一臺PCR(聚合酶連鎖反應)的機器,而PCR檢測後的結果,需要有專業人士操作及判讀,每一次從判讀到發出報告,要四到八小時,一旦確診或疑似感染的病人數增加,醫療檢測的附載量就會加重,並非所有國家都能負荷。

  劉怡均校長透露,慈大研究團隊思考這個問題,在短短三個月內,利用了奈米金的技術開發出快篩試劑,試劑的原理是在奈米金放上含有病毒的核蛋白(抗原),抗原便可以去辨認IgM及IgG這兩種抗體,例如,在晶片上滴入一滴血,只要五到十分鐘,若IgM及IgG的地方出現呈色反應,便可以知道這位疑似病人是否感染了新冠肺炎。

  另外,劉怡均校長提及,也可以從試劑上不同的呈色,判讀出病人目前感染的階段,初期的病人,只會在IgM處有一條線,中期的病人,試劑上能測得兩種抗體,此外,若病人在恢復期病毒量很低的時候,核酸檢測無法測得,但此款快篩試劑仍可測出IgG抗體,證實這位病人曾經被感染。與市場上的產品相比較,慈大研究團隊此項試劑的準確度、靈敏度及特異性都非常高。

  劉怡均校長說,去年,疫情剛開始的時候,各項物資都非常缺乏,連口罩都買不到,上人號召所有的志工菩薩們,自己做口罩,慈濟大學的教授和學生們也跟隨著志工們「自己做口罩」的精神,決定自己開發抗體檢測試劑,回顧當時,研究團隊為了要買外面製作的抗體檢測試劑進行驗證時,全臺灣都買不到,要向國際採買時,要半年後才會有,抗疫物資形同作戰物資,極其珍貴,自己要有研發和生產的能力。後續也在臺北慈院臨床的驗證下,此快篩試劑很快便能取得食藥署的核可字號,進行量產。

  劉怡均校長表示,在此項快篩產品製作出來後,援助國外20萬個檢驗試劑,一共送到了七個國家,分別是印尼、宏都拉斯、玻利維亞、多明尼加、聖路西亞和柬埔寨,公衛系的謝佳容副教授及其研究團隊也接力出動,開始和海外國家的志工和衛生官員合作,共同蒐集檢測的結果,接下來,透過馬來西亞、南非及印尼的國際生,把問卷翻譯成各國的語言,蒐集流行病學血清檢測的結果,若未來發生同樣的疾病大流行時,會是一項政策制定的參考依據。

  劉怡均校長提及,第二項產品為抗原檢測試劑,使用同樣的技術,只是換成將抗體鋪在奈米金上,便可測得病毒,此項產品開發完成之際,正巧遇上國內疫情緊張時刻,因此在慈善志業的支持下,支援了60萬支試劑供國內使用。

  劉怡均校長表示,醫護在第一線救護病人,慈濟大學開發快篩試劑保護病人,這三項產品都是慈大的教授帶領學生投入研究,讓學生們有機會運用學校所學的知識, 所以上人說,這次的疫情是病毒給我們的「大哉教育」。

撰文/吳宜芳、攝影/林豐隆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