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戴立寧隨想錄》林瓔和她的越戰紀念碑

優傳媒/ 2021.09.16 06:23

越戰紀念碑設計人林瓔。(圖/取自網路)

 

作者/戴立寧

 

疫情期間,困守家中,劃地為牢,無所事事;幸而朋友知我羞於見客卻勇於求知,網路不時傳來世界各地的異聞新知,有視屏,有文字,足不出戶,也能知曉天下之大事/小事。

 

知識爆炸,網路泛濫,「假新聞」遂也混跡其中,不脛而走;最近收到一則時間記註為 2021年8月28日 的視屏,標題是這樣寫的:被稱為美國未來領袖的她,竟出身中國最顯赫家族! https://mp.weixin.qq.com/s 

 

標題中所提的:「美國未來領袖」,應該是指美國《時代》雜誌的一項人物評選活動:「下一代領導人」(Next Generation Leaders)。這項活動,每年兩次,從政治、科技、文化、科學、體育和商業領域選出十名優秀的青年代表。今年入選的有來自瑞典的16歲環保少女桑伯格(Greta Thunberg)。負責活動的《時代》雜誌編輯巴耶卡勒(Naina Bajekal)表示:「入選這份名單的最大意義在於:它彰顯了敢於為了改變而不斷冒險的年輕人;他們不怕打破框架。」

 

標題裡的:她,是林瓔 ( Maya Lin )。

 

林瓔是1959年出生於美國的華裔,今年62歲,祖籍福建福州。祖父林長民,是民國初年的政治家;姑姑是鼎鼎大名的林徽因。

 

林瓔的姑姑林徽因。(圖/取自網路)

 

從林瓔的年齡以及「下一代領導人」的評選標準, 不難看出這一則視屏可以歸類到歐洲理事會 (Council of Europe ) 所稱的「資訊失序」 (Information Disorder)之中。資訊失序又可以「錯誤」與「惡意」交錯組合區分為3類:錯誤消息 (Misinformation),與事實不符,但無惡意 ; 不實消息 ( Disinformation ),與事實不符,且為惡意;和 惡意消息 (Malinformation ),雖為事實但懷有惡意。

 

這一則視訊可歸類於「錯誤消息」。

 

消息雖然錯誤,但林瓔其人其事,還是值得大書特書。

 

1973年,我在美國,越戰正在進行;學生基本上都是反戰的,尤其在新英格蘭的哈佛大學校園。那一段時間,學校裏不停地用麥克風播放著前一天在越南戰場陣亡人的名字。我們外國學生,還沒什麼特別的感覺;但是對於美國本國學生的感受,則迥然不同──尤其是美國人的名字裏有太多的雷同,不是Michael 就是 Ryan,不時有熟悉的名字出現在死亡名單,可以想像當時的情境,震憾力是何等的強烈。

 

後來的越戰退伍軍人紀念碑(Vietnam Veterans Memorial),也許就正紀念著這一段不平凡的經歷。它擺脫了戰爭紀念碑的一些傳統元素;簡簡單單地砌出兩面“人”字形銜接長長的黑色大理石牆,牆上銘刻著58,196位越戰陣亡人的姓名;以同樣大小的字體,按時間序,不論軍階,一視同仁。

 

從60年代初到70年代末,約有160萬美國人參加了越戰,陷身在異國的叢林沼澤中,進退不得;30多萬人受傷,近六萬人失蹤或死亡。美國人開始懷疑政府的決策,再也不相信那些冠冕堂皇的口號。

 

越戰退伍軍人紀念碑。(圖/取自網路)

 

黑色越戰牆,這一不尋常的設計,甫一發表,隨即引發了廣泛的爭論,可以用“群情譁然” 和“排山倒海”八個字來形容。越戰退伍軍人的反應尤其強烈,他們認為從“越戰退伍軍人”紀念碑的設計中,找不到他們所期待的東西,遂直覺地惡言相向;見風轉舵的政客們,國會議員,甚至內政部長和總統也都加入了杯葛的陣營,要求設計變更,…。如何紀念一場沒有取得勝利的戰爭?如何尊重國人的反戰情緒?真正需要紀念的是什麼?爭議的內容往往遠遠超越了設計的本身。

 

越戰牆最後還是以最初設計的形式呈現;突顯出美國人多元思考的能力,和包容並進而接受不同意見的涵養。只有正視歷史﹐面對錯誤﹐才能從過去的悲劇中走向未來。越戰牆改變了美國人對戰爭的看法﹐更啟發了人們對生命價值的認知。

 

就在紀念碑落成不久之後,我孤獨地一個人靜悄悄地打牆邊走過,心中感染了一份說不出的情緒,為了那段夢魘般的歷史,也為了在校園裏曾經聽聞、而如今銘刻在黑色大理石上面密密麻麻的五萬八千多生命符號。

 

這面黑色越戰牆,凝固了歷史;它的設計者,就是這段錯誤消息的主角:林瓔。

 

林瓔那一年才21歲,耶魯大學建築系四年級的學生。年輕的林瓔為了這面越戰牆的設計,飽受煎熬和批評;也因為她的堅持和對於歷史不尋常的認知,最後贏得了尊敬。

 

1987年,耶魯大學授予林瓔榮譽博士學位時﹐越戰退伍軍人代表在學位授予儀式上向林瓔獻花,表達對她最高和最終的敬意。1994年﹐著名導演弗里達.莫克 (Frieda Lee Mock) 拍了一部紀錄片《林瓔:強而有力的視野》(Maya Lin: A Strong Clear Vision),獲得1995年最佳奧斯卡紀錄片獎。

 

越戰紀念碑之後,1989年,林瓔接受了南方貧窮法律救援中心 (Southern Poverty Law Center,SPLC) 的委託,在阿拉巴馬州首府蒙哥馬利(Montgomery, Alabama),馬丁·路德·金(Martin Luther King, Jr.,1929-1968)發起民權運動的地方,設計了公民權利紀念碑 (Civil Rights Memorial )。紀念碑中泉水從一個傾斜的黑色圓岩中溢出,猶如黑人淚水的灑落。

https://kknews.cc/world/q9j8omg.html

 

林瓔已成名人,獎項和榮譽當然也隨之來,細數一下,有:羅馬獎(1999年),學術成就獎金獎(2000年),芬•尤爾獎(Finn Juhl Prize , 2003年),美國藝術暨文學學會院士(2005年),美國國家女性名人堂(2005年),美國國家藝術勳章(2009年),和歐巴馬授予的總統自由勳章(2016年)。但沒有看到任何有關「下一代領導人」或「美國未來領袖」入選的消息。

 

林瓔的故事告訴我們了什麼?那個曾經以包容多元著稱的美國,如今是否依然健在?

 

作者剪影

戴立寧

一輩子的法律人。在法學院做了10年的學生;教了40多年的書;偶然的際遇,做了26年的公務員,從基層到高階。也曾寫過些雜文,月旦時事。

〈隨想錄〉無非是重操舊筆,隨興隨緣隨想,記錄些所見所聞所思。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