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北流音樂中心 唱我們的歌流行音樂故事展登場

民生@報/ 2021.09.10 10:18

【文/陳小凌】歷經近四年的籌備過程,國內第一場紀錄華語流行音樂的常設展覽「唱 我們的歌 流行音樂故事展 MUSIC, ISLAND, STORIES:POP MUSIC IN TAIWAN」9月18日在臺北流行音樂中心文化館登場。

 

臺北流行音樂中心。台北市文化局提供。

 

展覽完整重現臺北圓環、校園民歌及演唱會現場等多處不同世代音樂場景,並陳列樂曲手稿、歌手樂器服裝及經典黑膠唱片上千件珍貴展品,呈現1930年後臺灣流行音樂自由不羈的多元風貌;同時透過主動推播式語音導覽串接上百首經典歌曲,讓觀眾在耳熟能詳的歌聲中享受視覺與聽覺帶來的沉浸式展覽體驗,邀請李宗盛、張艾嘉及伍佰等14位重量級引言人錄製語音導覽,讓音樂人們帶領觀眾尋找心中最重要的一首歌,並串起這塊土地上屬於流行音樂的共同記憶。

 

策展人梁浩軒以及三位共同策展人:李明道(Akibo)、馬世芳、五月天瑪莎一同參與。唱片設計師Akibo李明道以專業定調展覽視覺與空間;樂評人馬世芳對臺灣流行音樂發展與歌曲如數家珍,建立策展論述;音樂人五月天瑪莎見證臺灣流行音樂全盛時期,以歌迷角度出發,選擇最能展現臺灣流行音樂的歌曲與物件。近四年的籌備過程中,策展團隊聯繫超過269家唱片公司與音樂人;並南北往返的聯絡說服借展人將珍貴展品交付策展團隊。經歷詳細討論與規劃後,精選111首臺灣流行音樂歷史中,最具共鳴性的經典歌曲及1326件如表演服裝、演奏樂器等充滿音樂人私密回憶的珍貴展品,讓觀眾在展場中看見1930年以來臺灣流行音樂獨一無二的精采故事。

 

「臺北圓環」呈現早期流行音樂傳唱的發源地。台北市文化局提供。

 

打破常見的時間軸敘事方式,而以流行歌曲在臺灣的「共同記憶」為主軸規劃12個展區,呈現不同的時代場景」和「故事主題」,讓不同年齡層的觀眾都能找到最熟悉的那段旋律,並回想起心中存放已久的溫暖記憶。

 

6樓展區–「序章:記憶的和弦」還原臺語流行歌曲發源地「臺北圓環」出發,重返早期流行音樂傳唱的發源地;隨著音樂播放器材的出現,「時代電器行」讓觀眾回想起錄音機和隨身聽等電器流瀉出的往日音樂時光;隨著年齡漸長,走進「臺北戲院」看電影,再聽一首與經典電影一起為人牢記的歌曲;坐上「火車火車」離鄉背井打拼新人生。背起吉他「唱自己的歌」,我們開始關心自己成長的這塊土地,與志同道合的朋友在「年輕人的精神世界」,藉由唱歌抒發自己的熱血。

 

5樓展區傳達「流行音樂的影響力,是一則永遠說不完的故事」。以愛情主題為大宗,來到「音樂愛情故事」欣賞跨時代的聲光秀;在「唱片的出生」體驗一張專輯的每一個環節,都需要最有才華的專業工作者,讓它們廣為傳唱,讓歌者發光。接著在「音樂的魅力」,一覽 1930到2020 年間華語流行音樂以多元形式譜出屬於各世代獨有的音樂樣貌。4樓展區「音樂現場」紀錄了那些野性生猛的音樂,在LIVE HOUSE、貢寮海祭、墾丁春吶、大港開唱舞台上,找到紮根開花的土壤。而Ending展區「生命的現場-演唱會」利用投影科技創造沈浸體驗,重現演唱會經典現場,帶領觀眾重返享受音樂的感動當下。

 

以五面投影與4D Views等先進科技,讓觀眾身歷其境。台北市文化局提供。

 

另一大沈浸體驗區「生命的現場-演唱會」,則帶領觀眾走入演唱會現場,以九宮矩陣大型五面投影畫面搭配舞台燈光設計、體感雷射等科技,展現沈浸體驗,重現五月天、TizzyBac、兄弟本色與田馥甄等四組藝人的演唱會超嗨現場,讓觀眾身歷其境,感受音樂現場演出的真實感動。

 

常設展是全臺第一個使用主動式推播語音導覽設備的展覽,當民眾配戴導覽設備並隨展區動線移動,耳機即透過紅外線自動感應主動推播音樂,配合主題播放屬於每個展區故事背景的多首流行歌曲混曲。製作人王希文擔任音樂總監,搭配盧建彰導演的文案,為展覽混音串接111首歌曲及12段語音導覽;邀請李宗盛、文夏與文香、陶晶瑩、劉若英,羅大佑、陶曉清、陳綺貞、張艾嘉、五月天阿信、王力宏,伍佰等14位重量級音樂人為每個展區引言導覽,英語導覽則由新生代歌手 9m88 與 OZI 擔綱。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