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apink 蘿拉 蔡阿嘎

陳婉真說故事》鹿港古物「金銀廳」一頁傳奇

優傳媒/ 2021.09.07 22:07

鹿港古物「金銀格扇」正面圖。(圖/取自保鹿運動協會網站)

 

作者/陳婉真

 

初中時聽鹿港同學說,在鹿港有一戶有錢人家的客廳是金色的牆壁;家有喪事時,牆壁可以翻轉過來,變成銀色牆面。

 

我聽了百思不得其解,牆壁全貼上金箔,會不會很俗氣啊?牆壁要怎麼翻面啊?

 

不只我存疑,同學也說不出個所以然,因為她只是耳聞,那種大戶人家,哪能隨便讓人入內參觀啊?

 

「別說你沒見過,絕大多數的鹿港人也沒見過,都只是聽說而已。」這次負責修復傳說中能翻面牆壁的李秉圭說。他是目前全台唯一榮獲木雕及鑿花雙認證的人間國寶。

 

在文化部國家文化記憶庫裡倒是對此有所說明,原來,它的名稱是「金銀廳格扇」,1935年間,由年方29歲的薪傳獎木雕大師李松林(1907-1998)設計、創作,作為漢式格扇廳堂與日式榻榻米欄間的隔柵。

 

金銀廳格扇正面為金面,貼金箔;反面為銀面,上銀漆。正反兩面都有雕刻,中間夾有絹布。喜事時以「金面」為正,喪事時以「銀面」為正。

 

偌大的格扇,僅在兩邊最後一格的基座處往下鑿兩個小孔,方便拆卸,拆掉第一片後再將第二片移至凹槽處依序拆卸,即可將金廳轉換為銀廳。(陳婉真翻拍)

 

格扇製作技巧特殊,透雕、剔地、浮雕或拼接相互使用,處理方式異於傳統木雕技巧,是頗具實驗性的作品。在李松林師傅的巧思下,金銀格扇古雅莊嚴、燦然奪目,翻轉開闔、通透變化的奇巧機關,拆組自如的設計,使金銀廳成為鹿港著名的八景十二勝之一。

 

金銀廳的格扇,也就是超大屏風,是廳堂裝飾,也是前廳和後房的隔間,可以用來宴客、祭祀甚至做為家族大合照的背景。隔扇總共有28面,每面隔扇寬度依擺放位置略有不同,有55公分及60.6公分等,高度均為331公分,平日以「ㄇ」字型陳列,需要擴大空間時,則以中間「凸」字型為支撐作橫式陳列。為了放置這座特別的隔扇,屋主另外在主屋後面蓋了一間超高屋頂的和洋式建築。

 

金面格扇的背面就是漆銀的銀面隔扇,所雕刻的花果器物都為本土可見並各富意義。(陳婉真翻拍)

 

有這種財力和藝術鑑賞力的,就是當年號稱鹿港第二富豪(鹿港首富是辜顯榮家族)的「黃慶源」家族。

 

「黃慶源」是商號名,由黃禮永(1863-1930)創立,經營碾米業,地方人稱「米刈永」。生三子,長子則窯早卒,次子則秋(即黃秋),三子駿傑,並育有六女。

 

為擺放金銀格扇,黃家在黃慶源商號後花園興建的和洋式建築模型。(圖/陳婉真翻拍)

 

黃禮永在大正及昭和初年,剛好是台灣進步最快速的年代,他利用港口水利之便,從事米穀運銷及碾米事業。由於殖民政府獎勵農業,又因蓬萊米改良成功熱銷於日本內地,黃禮永的碾米事業蒸蒸日上,終成為日治時期鹿港地區僅次於辜家之巨富。

 

當時黃慶源商號的電話番號為2號,1號為警察局,可見黃家的政經地位。

 

而米刈永本人也熱心公益,曾任台中米穀搬出商同業組合評議員,兩次擔任當地保正。率先提倡出資修理威靈廟、古塚(後為大眾爺廟)、舊祖宮(天后宮)、龍山寺佛龕。昭和3年(1928年),為慶祝昭和天皇登基的「御大典紀念」,更出資建造鹿港公會堂。黃禮永深涉地方公共事務,是清末至日治中期鹿港相當具名望的重要仕紳。

 

黃禮永的家業由次子黃秋繼承,人稱「米刈秋」,1925-1932年間,連續三屆被官方任命為鹿港街協議會議員,與政府關係非常良好。昭和八年(1933年)擔任天后宮管理人,參與重修工程,也擔任龍山寺管理人,並參與發起1936年(木構整修及重建後殿工程)及1957年(彩繪工程)兩次重大整修。今日所見鹿港天后宮與龍山寺巍峨典雅之樣貌,黃秋可謂居功厥偉。黃秋於1959年逝世。

 

金銀廳格扇是黃秋及黃駿傑兩兄弟為替母親祝壽而作,完成於1935年。李松林的兒子李秉圭說,父親當年帶著十多人的工班,以一年多的時間完成。

 

黃家歷經戰爭及戰後一連串的政權更迭與政策大轉變,例如耕者有其田、四萬換一元等,對家族事業打擊極大。到了2015年,連開基厝黃慶源老宅也被變賣拆除,金銀廳岌岌可危,引發鹿港在地青年投入搶救,發起「金銀廳保存運動」。幾經波折,鹿港金銀廳終於在2018年登錄為彰化縣歷史建築,黃家後代也決定將格扇捐給彰化縣政府。

 

2015年3月,曾經是鹿港第二大富商的黃慶源商號被拆除,後院的金銀廳岌岌可危,引發在地青年一連串的金銀廳保存運動,這些蒙塵多年的金銀格扇才得以保存並重新修復。(圖/取自保鹿運動協會網站)

 

彰化縣長王惠美說,縣府在2017年將「鹿港金銀廳格扇」登錄為一般古物。格扇原有正面8扇、左右各10扇,總計28扇,其中10扇已佚失,縣府積極爭取文化部補助422萬5千元,加上縣府經費277萬5千元,投入共700萬元進行修復。

 

王惠美說,金銀廳最主要的創作者是李秉圭的父親李松林,李家三代,李松林是首屆薪傳獎大師,李秉圭是人間國寶,李秉圭的女兒李昱則在雲科大執教,她透過現代科技將缺失的10面格扇進行還原。李家三代將金銀廳格扇再次完整呈現,相當難得。

 

修復團隊利用現代科技,採用「非破壞性檢測」,了解格扇漆料保存及修補痕跡,並以數位顯微鏡觀察格扇細部纖維材質及損壞情形,再透過紅外線反射攝影,找回因時代久遠保存不易的書畫作品。

 

修復後的金銀格扇刻正於鹿港公會堂展出一個月。黃慶源的創始人黃禮永也曾出資興建這間公會堂,歷史的因緣際會,讓製作金銀隔扇的大師後代修復它,又在前人參與興建的公會堂展出,它所串連的一連串故事令人感動。(圖/陳婉真翻拍)

 

對於修復這批做工精緻的格扇,李秉圭說技術不成問題,他最大的感觸是做人的胸懷器度與長懷感激之心。黃家從黃禮永以降,是鹿港重要的地方意見領袖,雖然中間家遭變故,但責任不在目前的黃家後代,後代願意把格扇捐出以利永久保存,這樣的胸懷讓人感動。而在搶救金銀廳過程中的年輕人,可能無法理解時代變遷對黃家造成的傷害,但那份珍惜文化資產的初心也很可貴。因此,這次金銀格扇在鹿港公會堂的展出,所有這些曾為金銀廳出力的團體同心協力,終於成就了這項不可能的任務。

 

  黃家聚集在金廳祝壽的大合照。(圖/,陳婉真翻拍)

 

這項名為「鹿港金銀廳格扇維護修復計畫案修復成果展」,刻正於鹿港公會堂展出,至9月21日結束。別說它精彩的背後故事,光是它的藝術價值不但是舉世無雙,你一定也沒見過木雕作品,可以精雕細琢得如此「幼路(細膩)」,金銀兩面的中間夾著絹布畫作,呈現出的精瑩剔透之感,以及兩面的木雕,視場合之運用而呈現完全不同的風格,是上一代台灣人生活美學的上乘之作。

 

作者簡介

陳婉真,曾擔任《中國時報》記者、美國《美麗島週刊》創辦人、立法委員、國大代表、台灣產業文化觀光推展協會理事長、綠色台灣文教基金會執行長等職務。

她生於彰化縣,從小立志當新聞工作者,台灣師範大學畢業便後順利考進中國時報,仗義執言和使命必達、務實求真的精神,讓她在新聞界以犀利觀點聞名。

她在戒嚴時期挑戰禁忌,即投入政治改革,因此成為黑牢裡的政治犯,但是無畏無懼的堅持理想,不論藍綠執政,從不向威權低頭。

現在是自由撰稿人,想記錄主流媒體忽略的真實台灣故事,挖掘更多因為政權更迭而被埋沒的歷史。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