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國健署公布最新數字顯示,截至今年7月底為止,國內四癌篩檢(乳癌、子宮頸癌、大腸癌及口腔癌)人數雖超過240萬人次,但相較去年同期篩檢數量卻減少約1成。原因為疫情影響及醫院醫療量能降載,加上民眾前往醫療院所就醫意願降低。
大腸癌連13年發生人數居冠 男性發生率為女性1.5倍
定期癌症篩檢可以早期發現異常,早期接受治療,阻斷癌症的發生或惡化。國健署署長吳昭軍指出,以大腸癌為例,已連續13年發生人數高居第一位,是國人癌症發生人數最多的癌症,每年有超過1萬5千名新增病例,男性的發生率又比女性多約1.5倍。
大腸癌是男性發生率第一位癌症,女性第三位,國健署分析篩檢資料庫發現,去年男性的大腸癌篩檢人數約52.5萬人,低於女性的71.8萬人,因為男性篩檢人數少,故早期發現息肉人數也較少,罹患大腸癌風險會相對增加。
吳昭軍強調,根據過去篩檢資料,糞便潛血檢查結果為陽性者,每2人就有1人有大腸息肉、每20人就有1人為大腸癌。今年受疫情影響,造成大腸癌篩檢結果陽性個案,不敢進一步到醫療院所做大腸鏡檢查,截至7月底,尚有約2萬名篩檢陽性個案未接受大腸鏡檢查,也就是可能會有1萬名大腸息肉及1千名大腸癌個案待檢查發現,呼籲這些民眾儘速至醫療院所檢查,如發現息肉,可同時進行切除,就可以阻斷癌前病變的發展,避免惡化為大腸癌。
1萬名大腸息肉個案待檢查 恐有千名大腸癌未揪出
若糞便潛血篩檢為陽性,是否可以再做一次糞便潛血檢查,而不做大腸鏡確診呢?國健署強調,根據國內研究資料,超過6個月以上做大腸鏡,得到進行性大腸癌的風險增加2倍;而若超過1年才做大腸鏡檢查者,風險更達2.8倍。
台灣消化系醫學會秘書長、台大醫院健康管理中心主任邱瀚模表示,目前本土疫情趨緩,醫院也都有良好的感染防護措施,呼籲糞便檢查潛血陽性者,越早進行大腸鏡檢查,罹患大腸癌的風險越低。
國健署補助50歲以上至未滿75歲民眾,每2年一次的定量免疫法糞便潛血檢查。國健署強調,糞便潛血檢查沒有侵入性,也不會造成疼痛,且檢查前不必限制飲食,安全又簡單,且可降低35%大腸癌死亡率,及降低二期以上大腸癌29%發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