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W健康 陳盈臻/台北報導】44歲胡先生入伍體檢時,意外發現腎臟長出多顆囊腫,確診為多囊腎遺傳性疾病,而這也解釋為何他的奶奶40多歲就死於腎臟衰竭,當時50多歲的父親就必須洗腎,而他也將面臨終身洗腎的厄運。
多囊腎腎友協會理事長、輔大醫院腎臟科主治醫師高芷華表示,多囊腎是一種遺傳性疾病,正式病名為「自體顯性多囊性腎臟病」,亦有人稱為「泡泡腎」,遺傳機率極高,5成機率遺傳給下一代,只要帶有此致病基因,發病率幾乎高達百分百,腎臟異常增生大量囊腫,也就是一般所謂的水泡。
水泡囊腫以平均每年超過5%的速度變多、變大,如果不治療,逐漸膨脹,最後可能為正常腎臟的20倍,有如橄欖球大小,此時囊腫取代正常腎臟組織,危及腎功能,患者必須洗腎或腎臟移植。
1項台灣臨床研究發現,體內帶有PKD1突變基因的台灣多囊腎病友,平均52歲就進入洗腎病程,相較於一般慢性腎臟病患者平均洗腎年齡,足足早了15年。以胡先生為例,奶奶與父親均為多囊腎患者,30、40年前,洗腎技術較差,且不普及,加上費用昂貴,奶奶發病後腎功能急速退化,因此40多歲時就因腎臟衰竭過世。其父親則是在50多歲腹膜透析。
高芷華表示,過往多囊腎患者可說是「無藥可治」,只能透過飲食控制及多喝水等方式,延緩病程進展。青壯年患者確診後,就開始擔心50多歲時需洗腎,由於遺傳率偏高,不少人因此不敢結婚生子。
台中榮總內科部腎臟科主任陳呈旭表示,最近幾年多囊腎口服藥物問世,可直接抑制腎臟囊腫增長,延緩腎功能惡化速度,延後洗腎時間,並善其他併發症。不過,目前健保給付規範較為嚴格,患者若想早一點接受積極治療,就需自費,陳呈旭期盼政府能放寬給付規範,讓患者獲得更適切的治療,遠離洗腎威脅。
高芷華表示,高血壓、腰部疼痛、血尿、泌尿道感染、腎結石為「泡泡腎」5大徵兆,高風險族群如出現這些症狀,就應積極就醫,透過影像、血液、尿液、基因等4大檢查,提早確診,擬定治療策略,或考慮透過人工生殖,讓下一代不必再面臨洗腎命運。
更多NOW健康報導
▸C肝追蹤莫輕忽!八旬肝癌嬤難動刀 標靶藥物成契機
▸耳鳴之苦釀割耳悲劇! 梵谷若穿越時空結局可能大不同
就❤NOW健康:社群 │ 影音 │ 官網
嚴選推薦:【訂閱】NOW健康 | 頻道 | LINE TO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