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的跨國合作研究地點位於格陵蘭海北側的佛拉姆海峽(Fram Strait,為北冰洋及北大西洋水體交換的水道之一),以田字形方式投放8顆海面微型浮球,將隨著西斯匹次卑爾根流(West Spitsbergen Current,為北大西洋暖流分支)往北漂流進入北冰洋。海面微型浮球自8月28日起透過衛星通訊即時回傳數據,在國海院即可監看第一手北極海洋觀測資訊,沿著漂流路徑獲得海面溫度、流況、浪況等觀測資訊。初步觀測顯示該海域海水表面溫度約攝氏7-7.5度,與去(2020)年衛星觀測海表面8月平均溫度攝氏6.75-6.9度相比較,呈現變暖趨勢;流速尚屬和緩約每秒0.2-0.6公尺持續往北漂移;海面浪況約1.5-3公尺,屬於波動較大的浪,後續將持續監控以了解海象長期變化與冰融特性。
國海院院長邱永芳指出,北極海冰能反射陽光和熱能,對地球溫度的調節扮演重要的角色,如海冰融化覆蓋面積逐漸消失,這些熱能將轉由海洋吸收造成溫度升高。在全球氣候變遷影響下,科學家從過去長期衛星觀測數據發現:自2000年開始格陵蘭島每年融冰量開始穩定上升。今(2021)年8月北極圈格陵蘭島受到異常氣候影響,降雨量創下1950年以來最大的紀錄,這些警訊顯示北極融冰速度加劇。未來如大規模融冰,海平面高度可能逐漸上升,將增加臺灣沿海低窪地區海水溢淹的風險。此外,融冰也可能使北冰洋航道開通,成為全球海上航運及交通的另一條重要路徑。
國海院將藉由這次海洋科學國際合作開啟北極海洋環境監測、蒐集水文基礎資料,藉此引領國內極地海洋科學研究,相關研究結果未來將提供政府研擬極區海洋政策及發展極區藍色經濟之參考。除與波蘭進行極地國際合作以外,國海院未來將積極尋求其他可能合作單位,讓臺灣在極地海洋研究量能逐步接軌國際。
【更多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