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名原住民奧運選手 。(圖/臉友製作)
作者/陳婉真
台灣選手這次在東京奧林匹克運動會有諸多表現令人讚嘆,為台灣獲得有史以來第一面金牌的郭婞淳,以及這次第一位得獎牌的楊勇緯,都是原住民。而本次出賽的68名奧運選手中,有13名是原住民;以原住民人口占全國總人口數2.4%的比例看起來,東奧原住民選手就占了選手總人數的19.1%,可見原住民的勇武真不是蓋的。
剛好他們回國的時間,正碰上8月1日的「原住民族日」,兩人為原住民族日錄製的一番談話,才讓很多人知道,原來台灣還有這個節日。兩人不約而同說出「以身為原住民為榮」,讓原運時代就曾參與的原民會主委夷將.拔路兒感慨良深。早期原住民為免被歧視,多半極力掩飾自己的原住民身分,現在觀念已經翻轉,而這翻轉竟是4百年來頭一遭。
和10月17日訂為「台灣文化日」一樣,「原住民族日」是解嚴後新生的、極少數和台灣有關的國定節日,但因為沒有放假,很少人知道。
奧運舉重金牌得主郭婞淳屬阿美族。(圖/原民會網站)
原住民族日的由來始於1984年,在解嚴後台灣社會的諸多街頭抗爭隊伍中,就有一個名為「原住民族權利促進會(簡稱原權會)」的團體。1994年國民大會修憲時,在民進黨的推動及李登輝前總統的公開承諾下,於憲法增修條文中將「山胞」正名為「原住民」。2005年行政院通過,明定每年8月1日為「原住民族日」,只是它的法源依據是〈紀念日及節日實施辦法〉第 5-2 條中的規定:「紀念日及節日以外具特殊意義,有慶祝或舉辦活動必要之日,得由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會商有關機關訂定實施之。」從「位階」上看起來,它是由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會商有關機關訂定實施的,而不在表列的國定紀念日中。
算一算從原住民族日的訂定到今年,正好是27周年。清朝及日本人均稱原住民為番,日本人將原住民分為「生番」跟「熟番」,並在戶籍謄本上註記,後來改稱高砂族;國民黨政府以「山地山胞」跟「平地山胞」稱之。在討論為原住民正名時,曾有人提出用「先住民」或「早住民」等,最後以原住民定案。
奧運柔道銀牌得主楊勇緯是排灣族。(圖/取自原民會網站)
清朝時代的撫番政策中鼓勵平埔族歸順,並賜予漢姓,最簡單的做法是把「番」字加個水字旁就變成「潘」姓。日本人開始設立戶口登記制度時,多數依照原住民的姓氏取相近的漢字成為他們的姓,例如阿里山鄒族很多人姓湯,就是因為他們的姓和日語的湯發音類似而來。國民政府來台之初有因戶籍員決定情況,譬如蘭嶼的達悟族很多人姓周,原來當年的戶籍員姓周,聽不懂達悟人的姓,索性讓所有人都和他同姓。而原住民的姓名用族語唸起來很長,戶籍員根本不允許登記。
原住民的姓名順序和漢人最大的不同是,有些族群是把父親和兒子的名字連著稱呼,而且姓氏是排在名字後面,族人一看就知道他是哪家的兒子、父親是誰。國民政府規定姓名最多3個字,只有少數複姓或冠夫姓可以有4個字(不像現在,為了吃鮭魚可以把名字改成一長串),原住民被迫只能接受漢人的姓名,造成親族甚至父子不同姓的現象,久之即發生近親結婚甚或亂倫的慘劇。
翻開台灣4百年史,每次重大歷史事件,原住民都站在第一線,大航海時代原住民為了保護家園,發生的國際衝突例如八瑤灣事件、牡丹社事件,以及最近改編為電視劇的羅妹號事件,都是影響台灣近代史很重要的事件,而我們以前的歷史課本隻字不教。
所有外來統治者對待原住民的方式幾乎是千篇一律的大肆屠殺,明鄭時期兩名討伐大肚王國有功的將領鄧顯祖及蔣毅庵,死後皆葬在彰化,彰化縣政府將他們的靈位,連同1895年乙未戰爭戰殁者一併設於八卦山風景區的乙未保台和平紀念公園裡,每年中元節前後均由縣府官員祭拜,從原住民的觀點而言,這兩人根本就是滅族的大仇家。
台灣原住民分布圖。(圖/取自彰化縣政府民政處網站)
大甲鎮瀾宮附近還有一條「蔣公路」,主人翁和彰化縣政府祭拜的蔣公是同一人。由於年代久遠,很多人不查,以為蔣公路命名的由來是蔣介石,還曾經發生提議更改路名者也把此蔣公當成彼蔣公的笑話。
就原住民的觀點而言,原住民族的轉型正義問題不勝枚舉。例如國民政府當初誑騙老榮民的「戰士授田證」,根本就是行政院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慷原住民之慨,把原住民的土地據為己有,再轉手送給老榮民,造成南投縣仁愛鄉清境農場而今違章民宿滿布山頭,清境從此不清靜。
台灣經濟起飛尚未引進外勞前,最辛苦的工作幾乎全是原住民包辦,早年的煤礦工人、重大工程及公寓大樓建築的板模工、遠洋漁船的漁工…,原住民成為社會最底層的代名詞。1990年代污染工廠大舉外移到中國時,很多原住民一夕之間沒了工作,連工資都領不到。我印象深刻的是,1991年樹林焚化廠興建前,原廠址是磚窯廠,工廠被徵收後,老闆領了補償費一走了之,留下一群無助勞工住在廠區抗爭,卻在深夜一把無名火的意外中,兩名原住民兒童因搶救不及死在火場,除了現場附近熱心鄉親去關懷之外,自始至終無人聞問,這是30年前發生在台灣的真實故事。
回顧三、四百年來,一波波外來者中,以福佬人得利於人口數的優勢,和原住民相處過程中應該是最大的獲益者,早年的「羅漢腳仔(指從中國來的單身漢)」之間流傳一句話:「娶一個某,贏過三個天公祖」。因為原住民是母系社會,娶個原住民老婆,這個羅漢腳一夕之間成為一家之主,簡直是人財兩得;至於和福佬人的交易過程,單純的原住民也常常被騙,因此,他們稱福佬人為「白浪(歹人)」或「母幹(因為福佬人最常見的口頭禪就是「幹」)」。但原住民不會「出草」去獵白浪的人頭,因為實力懸殊,勝之不武。
台灣原住民究竟有幾族?分布在哪裡?不是有一個知名旅遊景點「九族文化村」嗎?那應該就是9個族群吧?錯了,目前政府認定的族群有16族,每一族都各有自己的語言及風俗習慣,即使住在隔壁部落,各族的族語都無法相通。想深入了解各族的簡介及分布區域的,可以上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網站查詢。
原住民族日海報 。(圖/原民會臉書)
有趣的是,目前原民會認定的原住民16族,除了宜蘭的噶瑪蘭族以外,就是日本時代戶口登記的「生番」。其實後來通稱平埔族的「熟番」,無論人口數及分布地都更大,台灣總督府在1935年的人口普查中,平埔族群人數就有57812人,族群數也不少(總統府前的凱達格蘭大道就是以台北盆地平埔族名凱達格蘭族命名),卻不受承認為原住民族。反倒是,在台南的西拉雅族重鎮,卻由交通部觀光局成立了一個「西拉雅國家風景區管理處」,從觀光的角度展現台灣平埔族的文化風貌,原因是台南市政府已承認西拉雅族為原住民的一族,中華民國政府還不承認。
看來台灣原住民族究竟有幾族,歷史的考證和事實之間還有一些差距,對平埔族人而言,原住民的正名運動似乎還未完成。無論如何,原住民不僅是在音樂體育各方面才華優越,台灣也因為有著多元族群的存在,文化更加璀燦,不只奧運國手以身為原住民為榮,全體台灣住民也當以原住民為榮。
作者簡介
陳婉真曾擔任《中國時報》記者、美國《美麗島週刊》創辦人、立法委員、國大代表、台灣產業文化觀光推展協會理事長、綠色台灣文教基金會執行長等職務。
她生於彰化縣,從小立志當新聞工作者,台灣師範大學畢業便後順利考進中國時報,仗義執言和使命必達、務實求真的精神,讓她在新聞界以犀利觀點聞名。
她在戒嚴時期挑戰禁忌,即投入政治改革,因此成為黑牢裡的政治犯,但是無畏無懼的堅持理想,不論藍綠執政,從不向威權低頭。
現在是自由撰稿人,想記錄主流媒體忽略的真實台灣故事,挖掘更多因為政權更迭而被埋沒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