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們能健康的出生長大,是爸媽們最大的願望。但台灣每年有 10% 左右的早產兒,其中又有 10% 屬於「極低體重早產兒」,也就是出生時體重不到 1000 公克的寶寶;這些孩子還沒有完成在媽媽肚子裡成長的過程就先來到這個世上,不只出生體重輕,有時健康也會出現狀況。
「所以,要照顧早產兒的重點是,希望能讓早產兒誤以為自己還在子宮裡繼續的成長,我們把周圍環境打造好,包含溫度、營養、環境、溼度等,神經發育就會越來越成熟,讓孩子成長得跟在媽媽肚子裡一樣健康。」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兒童部新生兒科主任王杏安說。
而這其中的關鍵就是「營養」,因為早產兒的腸道發育還不完全,且常因合併其他呼吸或身體狀況,很難直接達到全腸道營養,尤其是極低體重早產兒,必須透過靜脈給予適當的營養補充,才能回到足月寶寶的成長狀態。
早產兒出生後的五大關卡
王杏安說,基本上只要懷孕週數37 週以前出生就屬於早產兒,而週數越小,發育越不完全,自然風險也就越多。
根據國健署統計,體重在1000 公克以下的早產兒,就佔了周產期死亡率的75% 以上;「現在照護是越來越進步,存活率都大幅提升,但更重要的是如何讓寶寶沒有併發症的健康長大。」王杏安說。
「我們都稱早產兒需要『過五關』。」王杏安說,如果能順利過完五關,讓寶寶待在跟子宮內相似的環境,持續吸收營養到原本的預產期結束,基本上就像是足月懷胎一樣,無論是身體、心理狀況都不需要太擔心。
- 第一關:呼吸窘迫症候群
肺部一般要到懷孕 34-36 週後才會完全成熟,在這之前出生的早產兒有時連自主呼吸都可能有困難,此時可能需要仰賴一些呼吸支持或是表面張力素的給予。 - 第二關:腦室內出血
早產兒凝血功能尚未完全成熟,很容易因為刺激造成血壓變動就出血,常常因治療或進行一些處置可能就因此而發生,因此必須減少刺激及減少不必要的臨床處置。 - 第三關:開放性動脈導管
一般正常足月兒於出生 3 天內就要關閉,但早產兒常因血行動力學關係,喜歡維持在子宮內的狀態,導致延遲性動脈導管關閉,容易因血行動力學改變引起相關併發症發生。 - 第四關:壞死性腸炎
腸道免疫功能發育尚未成熟加上腸道菌相的不完整,容易引起腸胃道症狀,例如腹脹、解血便等感染發生,嚴重可能會發生腸穿孔抑或敗血症。 - 第五關:視網膜病變
早產兒容易因缺氧及高濃度氧氣使用造成視網膜上血管不正常增生,嚴重時可能拉扯視網膜,造成視網膜剝離而對視力造成影響。
靜脈營養是早產兒健康成長的關鍵!醫師提醒 3 大原則
不過這麼重要的營養補給,如果沒有經過設計、調配正確,對於早產兒來說卻也可能變成負擔。因為早產兒的腸道還沒有發育完全,再加上一些臨床上像呼吸等問題,很難很快速達到全腸道營養,一部分還是必須透過靜脈營養給予,以維持生長的需求。
「但是一般的靜脈營養往往跟許多藥物不相容,可能會造成沉澱,所以必須分成不同的管路來給,就會常常看到寶寶身上有很多管路,那些其實對寶寶來說也是一個負擔,此外在建立管路的同時對早產兒來說也是個刺激。」王杏安說。
王杏安舉例說,管路很多會有幾個問題,第一是感染風險也提高,第二則是容易誘發早產兒的併發症。
王杏安說,基本上,如果要給早產兒營養補給,必須注意 3 大原則:
- 符合現行營養指引及早產兒需求的「靜脈營養」,並及早達到全腸道營養。
- 注意是否跟藥物相容,或是在體內是否會產生沉澱。
- 蛋白質、脂肪、礦物質、電解質必須依照個人情況每天重新調整計算。
但現在已經有專屬早產兒的靜脈營養可以跟許多藥物(例如抗生素)相容,等於只需要一條管路就能同時給予營養補給跟藥物;不但減少刺激,要調整劑量的時候,也不用擔心跟藥物的作用,可以直接針對營養部分微調,增加效率、也減少出錯。
「比如 29 週以後的第三孕期,是寶寶需要大量吸收蛋白質的時期,早產寶寶也是一樣,而在靜脈營養的給予,尤其是鈣和磷很難達到早產兒的需求,容易造成鈣、磷沉澱,另外靜脈營養往往和許多常見靜脈使用的藥物不相容,但現在因為新的早產兒靜脈營養出現,已經能克服這個困難。」王杏安說。
出生後第一週是關鍵!醫師:減少刺激、補充最佳營養最重要
不過對於不足月的早產兒來說,營養補給一次要用好幾周,對於週數小的早產兒更是如此,尤其是自費項目,對爸媽來說也是一個經濟上的負擔。
王杏安說,「至少出生後第一個禮拜是關鍵,盡量不要刺激、盡量給予最好的營養,當然自費項目還是要自己做選擇,只能告訴家長,使用後效果如何。」
像是之前王杏安曾照顧一名寶寶,26 週又 4 天的早產兒,出生體重只有 850 公克。「但是他一出生就開始進行靜脈營養補給,並搭配腸道營養,好的營養會讓器官成熟很快,2 週後就不需要氧氣,到孕期計算滿 34 週時,體重已經超過2500公克,基本上跟足月寶寶已經沒差別了。」
而王杏安也提醒,每個縣市都有弱勢兒少的補助可以申請,其中有一項就是「因早產及其併發症所衍生之醫療、住院費用」,透過這項補助,至少能給予早產寶寶最好的,讓他們跟足月新生兒無異。
「讓每個寶寶都能健康回家,是兒科醫師最大的願望。」王杏安說。
相關補助
- 各縣市社會局(處)弱勢兒少醫療補助
- 早產兒基金會補助
- 中低收入戶醫療補助
- 生育補助
文/盧映慈 圖/巫俊郡
延伸閱讀: 剖腹產後會有沾黏風險!產科權威提醒「抗沾黏」3大步驟
早產兒更需細心照料,3 大發明讓他們脫離險境!
新生兒減少、早產兒比例卻增加!新生兒科醫師:高齡、人工生殖等 9 種狀況是危險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