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莊淇銘未來事件簿》郭台銘的高民調讓我想到謝長廷

優傳媒/ 2021.07.29 01:48

當年陳進興挾持南非武官事件時,謝長廷冒著生命的危險跟陳進興談判,化解了人質危機,事後國民黨隻字不提謝長廷,跟此次BNT採購蔡政府對郭台銘一模一樣。依民進黨現在的種種做法,再淪為在野黨也是遲早的事!(圖/取自網路)

 

作者/莊淇銘

 

筆者曾於本專欄為文「蔡英文在大力拉抬郭台銘跟民眾黨聲勢」。文中提及民進黨利用執政,掠奪國家及民間各種資源,掌控媒體,讓許多媒體來「美化蔡政府並合理化其各項倒行逆施的作為。」

 

而後,民眾黨支持度增加。潤聲文教基金會陳董事長跟我說:莊教授的政治預測相當精確,但是,蔡政府在BNT採購成功的慶功會上,不邀請郭台銘,完全把功勞攬在自家身上。再加上當初否決購買四千萬劑疫苗預算的民進黨立院黨團,竟噁心地出來召開記者會大肆邀功。以及諸多媒體全面性一次次配合報導,綠網軍及側翼帶風向吹捧蔡政府,這會不會誤導人民功勞是蔡政府的?

 

跟陳董事長說:絕對不會。你還記得陳進興挾持南非武官事件時,國民黨如何對待謝長廷的嗎?陳董事長回說:我明白你的意思了。當年,謝長廷冒著生命的危險跟綁架人質的陳進興談判,費盡心思力勸陳進興,陳進興天人交戰後交出南非武官,謝長廷化解了人質危機,也挽救了外交關係的可能惡化。當時的執政黨是國民黨,在搶救人質的慶功會上,不僅沒有邀請謝長廷,亦完全隻字不提謝長廷,跟此次BNT採購蔡政府對郭台銘一模一樣。

 

回陳董事長說:當時國民黨就是認為,我在慶功會上不提你,媒體也不報導,當然就不會提高謝的聲望。然而,民間的看法完全不同,認為國民黨太不厚道。尤其,謝長廷是冒著可能失去生命的危險去談判的。結果,謝長廷在民間聲勢大漲。後來,遇到該年年底選舉,只要謝到的選舉場,那可真是人擠人擠破頭。謝當時助選的大多高票當選,這股氣勢一直延續,最終讓他當選了高雄市長。這就是我認定這回不管民進黨怎麼操控,都會適得其反,必然讓郭台銘聲望大漲的原因。再比較兩個事件的本質,郭台銘得到的民眾支持,必然高於當時的謝長廷。

 

陳董事長問:為什麼?不都一樣是執政黨又搶功勞又打壓嗎?跟陳董事說:性質一樣,本質不一樣。謝長廷是為了拯救南非武官個人,郭台銘則是為了拯救全台灣同胞。謝長廷要去跟陳進興談,執政的國民黨一無阻攔。郭台銘要買BNT,執政的民進黨卻是百般刁難,讓望疫苗若渴的台灣人民憤怒不已。當時慶功會國民黨政府只是不邀請謝長廷,此次蔡政府高調爭功,連立法院民進黨黨團都大張旗鼓的搶功。比較之下,郭台銘歷經艱苦買成了BNT疫苗,什麼記者會都沒開。民進黨的這些動作,是把台灣人民都當白痴嗎?陳董事長說:根據你的分析,就算媒體大多吹捧BNT是蔡政府的功勞,郭台銘還是應該會得到台灣人更高的評價與支持。

 

談話經過一個月後,陳董事長來找我說:你說得很準耶!台灣民意基金會公布最新民調,針對「BNT疫苗採買成功,主要應歸功於誰?民間企業或民進黨政府?」問題,民調結果一面倒顯示,68.4%認為應歸功民間企業,僅4.2%認為應歸功民進黨政府。台灣基金會董事長游盈隆指出,這項發現很露骨地透露,台灣社會絕大多數人對這次BNT疫苗歷經波折採購成功,主要應歸功於誰這件事,心中毫無懸念,直指就是鴻海、永齡與台積電,這可以說是台灣社會的高度共識。

 

針對從0度到100度表達對鴻海創辦人郭台銘的感覺,民調結果,台灣人對郭台銘的感情溫度是75.16度。跟2019年6月同樣的調查做比較,當時郭台銘正著手參選2020年總統,但當時台灣人對郭台銘顯然相當冷淡,平均溫度只有 49.27度,但此時此刻的郭可說紅火到不行。顯然在台灣人心目中,郭台銘現在已經是完全不一樣的人了。

 

跟陳董事長說:英國有一句諺語「History repeats itself」。當年全面掌握國家機器的國民黨,因為濫用權力,爭功諉過,背離人民,而被人民背棄,成為在野黨。我看,依民進黨現在的種種做法,再淪為在野黨也是遲早的事!

 

作者簡介

莊淇銘,國立成功大學環境工程學士、美國俄亥俄大學電腦碩士、美國路易絲安娜大學電腦博士。現任智多新協會會長、台北市研考會委員、台北縣資訊委員會委員、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數位科技設計學系暨教育經營管理研究所教授。

自小成長不愛讀書,翹課離家出走是家常便飯。高中上夜校,大學考三次,最後終於考上成大。當兵期間,頓悟學習重要性,真正開始收心學習。

擔任過開南大學創校校長、高雄市立空大校長,以及國立台北教育大學三校校長、考試院典試委員、中華民國多媒體英語學會理事長、中華民國跆拳道協會榮譽理事長。

45歲開始鑽研快速學習法,致力於學習效率研究,每年受邀演講場次200場以上, 專業知識領域達23種之多。除了是電腦專家外,可以講10種語言,是語言專家、社會觀察家、創新思考、生命教育、生死學及兩性關係作家。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