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延燒一年多,發現仍有不少 COVID-19 患者在康復之後,仍會出現長期症狀,被稱「長期新冠」(Long COVID),但我們對於後遺症的了解並不是太多,各國科學家也持續在了解,但根據知名期刊《EClinical Medicine》所做的最新研究,統計這些患者反應的後遺症症狀,一共有203 種症狀表現,人體 10 個器官系統中都會受影響。
台灣這波本土疫情對國內造成極大影響,這波疫情下已經累積1萬4,210位確診個案中,其中已有1萬2千人解除隔離,解隔離比例達到 86.9 %,但解隔離以後康復者真正困難的挑戰才要開始。
研究團隊分析來自 56 個國家、一共 3762 名受訪者都曾經被驗出陽性確診,佔九成的受訪者反應需要休養、康復時間超過 35 週。在染疫後 6 個月後最常見的症狀是疲勞、呼吸問題和認知功能障礙佔,且隨著時間的推移,症狀的流行程度各不相同,目前這篇「長期新冠」是規模最大的一項國際研究。
如何定義「長期新冠」(Long COVID)?
文獻指出雖然到目前為止全球還沒有對 Long COVID 達成一致定義 ,研究單位將疾病定義為在確診之後出現的一系列症狀,並持續超過 28 天,這樣的定義與美國 CDC 的定義相似。
長期新冠症狀是各國都非常關注的問題,《刺胳針》先前公布122位科學家、醫師聯名公開信,呼籲英國政府評估在這波大解封計畫時,將新冠長期症狀納入考量,考量長期新冠症狀可能留下慢性健康問題和失能,個人和經濟影響可能會持續數十年。
那到底染疫以後可能影響到身體哪些器官?根據研究的分析,這十個會受到影響部位:
- 全身性系統
- 神經系統
- 循環系統
- 皮膚系統
- 消化系統
- 呼吸系統
- 肌肉系統
- 內分泌系統
- 免疫系統
- 骨骼系統
研究人員分析:「有些症狀跨越多個器官系統,表明同一器官系統的症狀可以具有不同形狀的時間進程,其中全身和神經、認知症狀最有可能從疾病發作持續到第 7 個月以後。」
包含最常討論的睡眠狀態,研究人員也進行分析:有些人可能會失眠、做噩夢、不安穩的睡眠等狀況。
睡眠症狀 患病期間的經歷(所有參與者) 失眠 60%(67.1 至 70.1%) 盜汗 41%(39.2 至 42.4%) 醒來感覺無法呼吸 36%(34.5 至 37.6%) 睡眠呼吸中止 10%(9.5 至 12.8%) 噩夢 26%(24.3 至 27.1%) 生動的夢境 33%(31.5 至 34.5%)
由於許多康復患者並不清楚自己為什麼有症狀,多數可能默默地忍受著,近期美國 CDC 針對這些長期新冠患者制定後續就醫的指引,先前指揮官陳時中也承諾針對這部份國內也會請專家來進行制定。
但已知目前常見的長期 COVID 症狀包括:
- 極度疲倦(疲勞)
- 胸痛、胸悶
- 記憶力和注意力問題(腦霧)
- 睡眠困難(失眠)
- 心悸
- 頭暈
- 關節痛
- 憂鬱和焦慮
- 耳鳴、耳痛
- 感覺不舒服、腹瀉、胃痛、食慾不振
- 咳嗽、頭痛、喉嚨痛、嗅覺或味覺改變
如果還是有上述問題時,還是必須要就診的醫院進行回診,透過X光片、驗血了解身體狀況,做進一步的診斷及評估。
參考文獻
Characterizing long COVID in an international cohort: 7 months of symptoms and their impact
文、王芊淩/圖、何宜庭
延伸閱讀:
COVID-19 / 全球 2400 萬新冠康復者飽受後遺症折磨!《Nature》期刊指出 2 大問題
輕症康復者最常見後遺症是「疲勞」!研究:染疫後影響心理和大腦是常態
COVID-19/新冠肺炎可能會導致糖尿病!後遺症是社區感染後的關注重點
>> 加入 Heho健康 LINE@ 好友,健康知識不錯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