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莊淇銘未來事件簿》依年齡定施打順序,這是哪門子的防疫觀念?

優傳媒/ 2021.07.09 03:44

當我聽到以年齡高低為施打優先順序,很不以為然,我覺得違背了防疫的專業處理方式。(圖/取自網路)

 

作者/莊淇銘

 

近來各縣市密集施打疫苗,不僅醫護人員忙翻天,各里長辦公室也全力動員進行支援,從早上忙到晚上頗為辛苦。經過龍田里辦公室遇到里長袁俊麒和自強里里長李台華,跟他們表達感謝這段時間的辛勞,而且還必須要繼續辛勞一段時間。他們說,這是應該的!

 

李台華里長跟我說:莊校長,你滿65歲了,可以輪到施打疫苗了。袁俊麒里長敲邊鼓說,從75到65終於輪到了,趕快打。如果行政程序需要幫忙的,我們可以協助處理。回他們說:我目前不想施打疫苗。他們覺得奇怪:好不容易才輪到,為什麼不施打?跟他們說:因為,我不認同依照年齡高低來施打。

 

他們問:為什麼?回答他們說:既然施打疫苗是為了防疫,那就應該從防疫專業的角度來思考。試問,為什麼全世界都是醫護人員先施打?因為醫護人員直接接觸患者,是高接觸,高危險群,一旦染疫其擴散程度將高於一般工作人員。再看,警察消防人員也應先施打,因為他們直接面對各類民眾。袁里長說,沒錯!理當根據工作接觸人的數量的為出發點;台中市長盧秀燕提出里長先行施打,因為,里長本來就要服務很多人,在防疫期間要接觸及服務的人員比往常多出很多。莊校長你的說法就是符合防疫標準。比如,三級防疫限定室內五人以下,室外十人以下,都是為要減少接觸人群數目。

 

跟兩位里長說:就因為這防疫標準,所以,我認為目前我不該施打。因為,我退休了,我接觸的人自然少了很多。在疫苗有限的情況下,要強化防疫功能,當然就是要讓工作接觸人多的類別先施打。像我媽媽九十歲了,天天在家,不會接觸人。結果,她分配到優先打疫苗,打完後,天天待在家,也不接觸人。我都不知道,她施打疫苗有何功能?如果讓接觸人群數高的,如外送人員,里幹事,臨櫃人員等,那才更對防疫有所助益。所以,當我聽到以年齡高低為施打優先順序,很不以為然,我覺得違背了防疫的專業處理方式。

 

再以學校教職員施打疫苗順序為例。美國總統拜登為了提高學童重返校園的安全性,今年三月下令各州讓學校教職員優先施打新冠肺炎疫苗,因此國內的教育團體也呼籲中央疫情指揮中心參考美國作法,把跟學生密切接觸的學校教職員工,列入優先施打疫苗的對象。然而,國內有些醫師持反對意見,認為教師接觸的對象相對單純,且無較高的染疫風險。天啊!這是甚麼防疫專業標準。如果根據這標準,那80歲以上的人先接種,難道是因為他們接觸的對象不單純,且有較高的染疫風險嗎?

 

再看,同樣是工作與人接觸。國民黨立法院黨團點名衛福部食藥署疫苗造冊人數1356人,但實際編制內人數僅600多人,質疑有特權疫苗之嫌。食藥署表示,有臨時或駐點人員協助疫苗查驗等防疫業務,施打疫苗有必要與急迫性。試問衛福部,全國學校教師及職員跟上百萬的學生們的接觸會比較少嗎?為何他們沒有急迫性?我媽媽跟我丈母娘一位90歲,一位91歲,都因為年齡優先打了疫苗,我不知道她們的必要性及急迫性在哪?如果將她們的疫苗讓教職員優先施打,豈不是更能提高防疫功能。我今年退休了,我施打疫苗的必要性及急迫性遠低於目前在工作的人,尤其是工作接觸人多的,比如,學校的收發或警衛,每天都要接觸很多人,應該讓他們先施打才對。

 

《經濟學人》彙整「正常指數」,觀察全球五十國與疫情前的「正常生活」距離有多遠,五月進入三級警戒的台灣,落入後段班中的後段,只贏馬來西亞,成為倒數第二。我認為主要的原因就是,從防疫到購買疫苗到施打,我們指揮中心的許多決策都不是從防疫專業考量!

 

作者簡介

莊淇銘,國立成功大學環境工程學士、美國俄亥俄大學電腦碩士、美國路易絲安娜大學電腦博士。現任智多新協會會長、台北市研考會委員、台北縣資訊委員會委員、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數位科技設計學系暨教育經營管理研究所教授。

 

自小成長不愛讀書,翹課離家出走是家常便飯。高中上夜校,大學考三次,最後終於考上成大。當兵期間,頓悟學習重要性,真正開始收心學習。

 

擔任過開南大學創校校長、高雄市立空大校長,以及國立台北教育大學三校校長、考試院典試委員、中華民國多媒體英語學會理事長、中華民國跆拳道協會榮譽理事長。

 

45歲開始鑽研快速學習法,致力於學習效率研究,每年受邀演講場次200場以上, 專業知識領域達23種之多。除了是電腦專家外,可以講10種語言,是語言專家、社會觀察家、創新思考、生命教育、生死學及兩性關係作家。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