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油價 趙露思 五月天演唱會

陳婉真說故事》他眼裡的民進黨創黨過程

優傳媒/ 2021.06.29 11:42

  台灣唯一跨越兩次組黨活動的民主鬥士傅正。第一次和雷震組黨的結果是坐牢,他於1960年被判處交付感化3年,因他拒絕感化,又被延長3年刑期,直到1966年才獲釋出獄。20年後民進黨組黨時,他更是核心人物,他抱著牢可以坐,黨不能毀的決心,終於催生了民主進步黨的成立。他是隨蔣介石來台灣的外省第一代,是推動台灣民主化最令人敬佩的代表性人物。(圖/邱萬興提供)

 

作者/陳婉真

 

街頭抗爭次數頻繁的年代,街頭就是他的家。選舉年到來時,他的工作室成為許多候選人最常去的地方。民主進步黨全面執政後,他長年用心保留的許多影像檔案,成為台灣近代民主運動史中最鮮活的過往回顧,只要有同志伙伴寫書寫文章所需,他都無償提供照片,目的只是想讓更多心人知道這段台灣民主化艱辛的歷程。

 

在民進黨成立將滿35周年的此刻,疫情嚴峻,他平靜的在家中寫書,準備以一本《台灣關鍵年代〜民進黨的誕生1986-1987》作為獻給台灣的禮物。

 

他是邱萬興,我們都稱呼他小邱。

 

畢業於復興美工的小邱自述小時候家貧,父祖兩代都是目不識丁的鐵匠。1977年,許信良脫黨參選桃園縣長時,他的兄長帶著他去幫許信良監票,同屬客家鄉親,大家動員起來支持許信良,保護許信良的選票。11月19日投票當天,盛傳國民黨在中壢國小作票,導致群眾包圍火燒中壢分局,是為台灣史上著名的「中壢事件」。那一役不只翻轉他的家鄉,也是台灣民主運動的重要里程碑。那一年他才18歳,此後他成為從黨外到民進黨的堅定支持者與推動者。

 

傅正。

他真正投入黨外家庭是在1985年,經同學的帶領,進入《八十年代》周刊擔任美術編輯,《八十年代》被警總查禁,就換成《亞洲人》與《暖流》上場。當時的兼職待遇是一個晚上1500元,一個禮拜只要去1天,他每星期四晚上進入雜誌社,通宵熬夜趕稿到星期五早上6點,完稿後送廠製版印刷,星期六中午,全台各地書局,就可以看到黨外雜誌了。

 

那是還沒有電腦作業的時代,很多雜誌社都只配備一個美編,一個人要編64頁的內文,加上彩色封面與封底,手腳必須非常敏捷,幾乎沒辦法休息,也沒有辦法有太多思考的時間,一拿到稿件,就得埋頭苦幹快速完成,而且最後還要校對改錯字,如果錯字太多,這個版面就要重新貼稿。

 

雖說是美編,但為了準確配圖,都要細看稿子,讀久了就更了解也更認同黨外人士的政治訴求。那時候黨外雜誌如雨後春筍般登場,警總也不斷查禁,大家就要比速度,一切工作都要搶在破曉前完成,立刻送到印刷廠印製,然後再把整本記者與學者送來的手寫稿全部燒毀,以防止雜誌內容外洩,他們稱這個舉動叫「燒銀紙」。

 

1986年9月28日黨外人士由牙醫師魏耀乾出面向圓山飯店租借場地,直到開會前一天工作人員到會場佈置,國民黨才得知是黨外人士的聚會,但開會背板仍是以黨外選舉後援會為名,連很多當天參加的候選人都不知道那是組黨大會。有人害怕被捕,特意跑到廁所尿遁,還拉住廁所裡的同伴說,萬一他被捕,請他們互相證明對方不在開會現場 。

邱萬興說,解嚴前後,他陸續在《八十年代》、《暖流》、《亞洲人》、《黨外公報》、《民進報》、《民進周刊》、《新路線》、《新觀點》、《關懷》、《台灣人權》、《台灣與世界》、《新台政論》、《台灣文化》、《台灣政論》等,編過十幾本不同的黨外雜誌,其中的《台灣文化》季刊,比較致力於文化層面的報導。他的人生也意外地從單純的美術設計,走向了台灣民主運動這條路。

 

國民黨本來想藉由美麗島大逮捕,一舉消滅黨外人士,想不到遭遇到海內外的強烈抗爭,1980年恢復選舉後,多位美麗島受難家屬及辯護律師紛紛當選公職。即便如此,到了1986年鄭南榕發起「519反戒嚴綠色行動」,在兩星期後被捕入獄;「蓬萊島三君子」陳水扁、黃天福、李逸洋3人也接著入獄服刑;之後台北市議員林正杰、顏錦福都被司法起訴。以往經歷過雷震組黨事件的傅正教授憂心忡忡地說:「黨外菁英單打獨鬥的下場,只是被各個擊破,面對年底的增額立委與國代選舉,眼前正是組黨的最好時機。」

 

傅正。

由於是黨外唯一的美編專業人才,加上彼此的深刻信任,邱萬興不僅親身目睹組黨過程,也親自參與設計工作。圓山組黨那天,從開會的布條,到大會的程序表,甚至民主進步黨的黨徽、黨證的設計,都由他一手包辦。

 

「在擋不住的民主浪潮中,

組黨是台灣人的願望,

組黨那一把火並未熄滅。

在關鍵時刻,

傅正教授挺身站出來籌組『組黨十人秘密小組』,

他抱著為組新黨犧牲的決心,

準備向黨禁宣戰。」

 

這是邱萬興在他正在寫的書中對於傅正教授的形容。歷史的演進有時候相當諷刺,傅正在國共內戰中隨蔣介石逃難到台灣,他的中國國民黨黨證是「天字第00339號」,卻因1960年與雷震籌組「中國民主黨」被捕;民進黨組黨時,他更是關鍵人物。因此他是唯一戒嚴時期參與兩次組黨的核心人物,可惜組黨後參選立委失利,1991年63歲時即因胃癌病逝。

 

民進黨成立大會當天的徽章及程序表都是小邱設計,雖說是全國黨外選舉後援會,實際上已明白寫出新黨救台灣字樣。

因為傅正有這樣的角色背景,又有寫日記留紀錄的習慣,邱萬興在這本書中大量採用傅正的日記等手稿。「傅正的字很特別、很難懂,好在我編雜誌時看慣了他的手稿,引用時完全不是問題。」組黨的過程過去也有人寫過,但看在既是參與者又是旁觀者的邱萬興眼裡,他認為傅正留下來的資料最為精確,因此花了很多時間重新在傅正的手稿裡爬梳。其中如「組黨十人秘密小組」的成立與運作,過程中傅正堅持秘密組黨的重要性,以及一再告誡小組成員:「第一項約束,就是要絕對保密,不能跟任何人講,包括自己的太太」。

 

組黨秘密小組從1986年7月初到9月12日,前後開了8次會議,完成了組黨前期的黨綱、黨章與創黨宣言準備工作。過程中他們真的做到守口如瓶,民進黨組黨25年後,謝長廷接受中研院陳儀深教授《從建黨到執政》訪談時說:「這個建黨小組真的很可貴,整個過程都沒有人洩密,國安局、調查局事先都不知道有這個組黨小組存在的情資。」

 

十人小組成員是:費希平、傅正、黃爾璇、尤清、江鵬堅、謝長廷、周清玉、陳菊、游錫堃及張俊雄。小組開會的「秘密基地」則是周清玉在台北市忠孝東路的家,那裡也是周清玉提議《美麗島雜誌》名稱的同一地點。那時她的夫婿姚嘉文還因美麗島事件坐牢中,尤清就很擔心萬一周清玉也被捕,他們還在唸高中的女兒怎麼辦,但又不敢跟太太明講,只告訴他太太說,萬一有事,請她幫忙照顧姚嘉文他們的女兒姚雨靜。

 

1986年10月4日出刊,由邱萬興編輯的黨外公策會公報,詳細報導圓山創黨經過 ,當時的確是海內外奔相走告,令人振奮。(圖/以上均為邱萬興提供)

書中對於民進黨在圓山組黨的過程,也有很多真實而有趣的描述,茲舉其中一段如下:

 

費希平、游錫堃、尤清、謝長廷四人,絕對是當天掌控組黨會議的靈魂人物。游錫堃是選舉後援會召集人,當天大家公推終身職立委費希平擔任會議主席。提案人謝長廷、尤清兩人力戰黨外群雄,他們扮演組黨的關鍵舵手,定會成為國民黨眼中的首謀份子,但他們義無反顧、勇往直前,毫不畏懼先突破黨禁再說,建議大會今天就要立刻組黨。

 

謝長廷和尤清在組黨會議中不斷居間折衝,認為組黨不是靠演講、座談、大家拍拍手的掌聲就能完成,組黨的核心精神就是「台灣人出頭天」,大家必須要有不怕坐牢的決心,先突破黨禁再說。尤清在會中孤注一擲,堅持不能說「籌備會議」,不然組黨的契機就會散掉了。

 

謝長廷發揮他的說服力,極力主張以「民主進步黨」為黨名,但朱高正表示異議,朱高正說:「民主進步黨沒有邏輯,要叫作『進步民主黨』,進步民主黨將來如果分裂,可以分成『進步黨』與『民主黨』,左派右派就很清楚了。」謝長廷說:「還沒建黨,你就要分裂?實在不應該。」大家笑成一團。

 

會議主席費希平最後裁決:「好啦!那就民主進步黨了,有沒有意見?」經過二次會議討論後的「民主進步黨」黨名,大家終於有共識了。費希平主席宣佈:「民主進步黨正式成立!」獲得全場歡呼聲通過。國民黨統治台灣41年後,台灣人民終於創建了本土第一個政黨-「民主進步黨」。

 

35年來,台灣的民主成果雖然還有很多待努力之處,但民主政治的運作已經深植民心,有人說民主不能當飯吃,緊要關頭你才會知道民主是抵擋共產中國的最有力武器。

 

其實民進黨內部派系鬥爭幾乎是盡人皆知的事,很多人都曾被懷疑是「抓耙仔」,尤其連創黨主席江鵬堅、駐日大使謝長廷也曾被質疑。邱萬興說,從組黨十人小組以降,那麼長時期以來、經歷過那麼多事,從來沒有人看過他們有過任何出賣同志的行為,這就足以證明那些傳聞純粹子虛烏有,極可能是國民黨分化的手法之一,根本不值一提。

 

走過三十多年的台灣民主路,邱萬興的"女王"廖紫妃是他最堅強的支持者,現在兩人有孫萬事足,他們是台灣近代民主運動過程中收藏最多影像等資訊的參與者,很多相關策展都得靠他們的協助提供資料。(圖/取自邱萬興臉書)

誠如作者說,我們這個世代的台灣人,都是從戒嚴一路走到民主自由,台灣也是從這樣的民主貧瘠乾涸之地,硬是在冒出新芽、長出新葉,終至茁壯成大樹的。這無數的每一片民主新葉,都寫著每個人各自不同的、屬於他的艱辛又美好的台灣印記。重新翻閱這一幀幀的歷史影像,就會知道民主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那是多少人用勇氣、智慧和生命換來的成果。

 

透過作者的視角,他也寫一些小人物參與大時代的故事。若沒有草根力量的匯集,台灣的民主不會這麼快地向前推進。草根人物的故事應該被記錄,被更多人看見,這些幕後英雄,更值得尊敬。

 

 作者簡介

陳婉真曾擔任《中國時報》記者、美國《美麗島週刊》創辦人、立法委員、國大代表、台灣產業文化觀光推展協會理事長、綠色台灣文教基金會執行長等職務。

她生於彰化縣,從小立志當新聞工作者,台灣師範大學畢業便後順利考進中國時報,仗義執言和使命必達、務實求真的精神,讓她在新聞界以犀利觀點聞名。

她在戒嚴時期挑戰禁忌,即投入政治改革,因此成為黑牢裡的政治犯,但是無畏無懼的堅持理想,不論藍綠執政,從不向威權低頭。

現在是自由撰稿人,想記錄主流媒體忽略的真實台灣故事,挖掘更多因為政權更迭而被埋沒的歷史。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