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眾感覺夏天一年比一年還要熱,全台就像是大型烤蕃薯,各縣市中暑的人也跟著增加,但因為今年受到疫情影響,許多民眾即使出現中暑症狀時,也會誤以為自己是不是感冒或新冠肺炎,而延誤就醫。醫師特別提醒,像是「室內中暑」因為病程變化比較慢往往會被忽略。
長者中暑誤以為是感冒!拖三天體溫飆升42度釀插管
衛福部統計,截至今年 6 月 20 日為止 ,已經總計 208 人通報熱傷害,正因為新冠肺炎和熱傷害病人都有「高體溫」,熱傷害病人體溫高時也會伴隨身體虛弱、食慾不振症狀,三軍總醫院中暑防治中心主任朱柏齡說:「中暑的患者有時會被誤認為新冠肺炎導致的感染,但二者之治療及預後完全不同。」
朱柏齡先前就曾遇到一名個案,一名八十幾歲的老伯伯因為「室內中暑」導致出現許多不適症狀,包含比較累、吃不下、體溫偏高,都一直以為是感冒所導致,也兩次到診所就診都沒發現是中暑。
老伯伯等到第三天中午要吃飯的時候昏倒才緊急送到急診,發現肛溫已經到42.3度,除了昏迷、插管、多重器官衰竭,盡速降溫的時候17小時才會醒過來,在加護病房住了長達四天。
天熱防疫下身體不舒服也可能是「中暑」!一表看懂差異
正因為現在疫情下,許多民眾都忘了還有「中暑」的可能性,朱柏齡舉例如果在大太陽下看到有人昏倒,以前沒有疫情時多數民眾都第一直覺會認為是不是中暑,但現在看到有人倒地第一時間都會懷疑是新冠肺炎。
特別是「室內中暑」因為不像有明確曝曬在大太陽下,像是溫水煮青蛙,病程變化較慢,朱柏齡說:「患者剛開始會覺得頭暈、噁心、嘔吐、吃不下、體溫偏高,有些人沒想到是中暑,甚至於會昏倒,近期就碰到兩個案例。」
通常會發生「室內中暑」都是發生在天氣很熱的時候,尤其是住在頂樓又沒有冷氣,或是住在鐵皮屋裡面悶非常的悶熱,朱柏齡提醒:「室溫最好維持在26-28度,超過32度就要注意,雖然32度比起體溫還低,但還要考慮到濕度,如果在32度的情況下濕度還有70-80%,這樣加起來體感溫度就高了,就不容易流汗。」
兩關鍵點判斷「高體溫」是不是中暑!
但因為中暑和新冠肺炎都會有「高體溫」的表現,到底該怎麼區分兩者?朱柏齡提出兩個可以觀察的點:
- 有沒有呼吸道症狀、發冷等:只有新冠肺炎才會有呼吸道症狀,包含鼻塞、咳嗽、喉嚨痛,特別是病毒感染之發燒常合併「寒顫」,這些症狀並不會表現在中暑的患者身上。
- 降溫的方式:中暑的發燒必須讓他在冷的環境就能降溫,如果這時候服用退燒藥是沒有用的,但如果是新冠肺炎感染的發燒要吃退燒藥才會降溫。
但民眾也有疑慮會不會同時罹患新冠肺炎及中暑? 朱柏齡坦言:「是有可能,例如已感染新冠肺炎之年長有慢性病患者,若在大熱天未開冷氣,或新冠肺炎患者在戶外昏倒,在大太陽下曬2-3小時後才被發現。」
若是新冠肺炎合併中暑昏迷核心體溫超過40度的病人,除治療新冠肺炎外,一樣要降溫,若未「迅速」降溫,其存活機會極低。
朱柏齡呼籲:「中暑也是有致命的風險,觀察重點是在於『體溫』,如果體溫降不下來,神智不太清楚一定要馬上送醫院。」在天氣越來越熱的情況下,除了防範疫情之外,中暑也是必須要正視的一門疾病。
文、王芊淩/圖、蘇鈺婷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