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穹宇涉獵》「泰姬陵」是伊斯蘭的文化寶庫,印度的財政金庫

優傳媒/ 2021.06.19 22:47

  

 建造泰姬陵的國王沙安.加安與她深愛的王后。                    

 

作者/ 劉敦仁

 

2017年12月5日,筆者和妻子從新德里出發直奔阿格拉 (Agra)。那是印度首都南邊的一個小城,人口一百六十萬,有豐富的歷史文化背景,在印度歷史上佔有非常重要的一頁。

 

當地一家旅行社為我們安排好有司機的私家車,因印度高速公路的時速限制很特殊,從新德里到阿格拉大約二百十五公里的距離,用了三小時四十五分鐘,平均每小時行車70公里。司機是個年輕小伙子,話不多,但開車技術高超,平穩舒適,在印度遇到如此負責人的司機很難得。

 

阿格拉聞名於世的兩座歷史古蹟是「阿格拉堡」(Agra Fort, 也稱「紅色古堡」Red Fort)及「泰姬陵」(Taj Mahal)。兩者之間有著密切的關係。「泰姬陵」是一座極為壯觀的陵墓,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留給世人的卻是一個淒迷動人的愛情故事。它沒有莎士比亞筆下「羅密歐與茱麗葉」賺人眼淚的殉情悲劇,也沒有但丁在 「煉獄」中讓偷情者(保羅和佛蘭切絲卡)成為刀下鬼的淒涼結局。

 

「泰姬陵」留下的是國王對逝去的王后堅貞不渝的深情故事,故事發生在十六、七世紀,參雜著濃厚的宗教背景。

 

筆者夫婦在泰姬陵訪問時留影。

 

很多人心目中認為印度是佛教中心,對中國佛教的輸入有著極為重要的影響。然而事實上自十二世紀開始,印度就和伊斯蘭接下了不解之緣。公元1175年,伊斯蘭的征服者,出生在阿富汗的默罕默德.果立 (Muhammad Ghori 1149-1206)率軍征服印度的旁遮普 (Punjab) 及木爾坦 (Multan),雖在1191年的塔雷之戰 (Battle of Tarain) 時被擊敗,一年後,果立率軍再度入侵,在二次塔雷之戰中,將印度方面的首領普立迪維.拉吉.丘汗 (Prithvi Raj Chauhan) 俘虜並處死。奠下伊斯蘭控制印度北部的基礎。

 

到了十六世紀,蒙古成吉思汗 (1162-1227) 的後裔帖木兒 (1336-1405) 在1398年入侵德里,當地的王朝覆滅。

 

他的來孫輩巴布爾 (Babur 1483-1530) 出生在今天的中亞烏孜別克 (Uzbekistan) ,曾經為阿富汗喀布爾的統治者。1526年率軍出征印度,在帕立匹特戰役 (Battle of Panipit) 中擊敗了德里 (Dehli) 的蘇丹王易卜拉欣.洛迪 (Ibrahim Lodi),從而在德里建立了蒙兀兒帝國 (Mughal Empire),開創了伊斯蘭統治印度達三個世紀的盛世。

 

巴布爾統治四年後 (1526-1530),由他的兒子胡瑪育 (Humayun 1508-1556) 繼任,是一位對藝術極為愛好的君主,在他執政期間 (1530-1556), 開始將波斯藝術引進到南亞,奠定了藝術發展的基礎。只是繪畫藝術以征戰的內容為主。

 

他的兒子阿克巴爾 (Akbar 1542-1605) 1556年繼位後,遷都阿克拉,並從1565年到1573年建造了「阿格拉堡」作為行宮。在位49年,東征西討,擴大了伊斯蘭在南亞的領土。

 

阿克巴爾去世後,他的兒子卡汗吉爾 (Jahangir 1569-1627) 在1605年登基,開始了22年的統領地位。並從1605年開始在阿克拉教區錫坎德拉 (Sikandra) 為其父王建造陵園,到1613年始竣工,佔地119英畝,氣勢磅礴。

 

卡汗吉爾與祖先不同的是,他勵精圖治,態度溫和,尤其在藝術上,將繪畫內容改變為以農村民間生活為主題。1627年去世後,由他第四個兒子沙阿.加安 (Shah Jahan 1592-1666) 繼位。

 

  阿克拉到處可見受人尊重的聖牛。

 

沙安.加安國王的全名是 Shahab-ud-din Mohamad Khurram,1月5日出生在拉波爾 (Labore),就是今天的巴基斯坦。是四個兒子中最幼小的一個。父王去世後,四個兒子相互爭鬥王位,最後加安國王獲勝,大權在握,將其他幾個兄長均予處死。

 

沙安.加安是登基後的尊稱,意思是「世界的君主」。自巴布爾在1526年征服南亞起,沙安.加安是第五代君主,從1627年執政到1658年,共達31年,蒙兀兒帝國達到鼎盛時代。但他的真正貢獻是對當代建築群的發展。如1647年他在巴基斯坦,距離卡拉奇100公里的特哈 (Thaha) ,建立了沙安加安清真寺,直接用他的國王尊稱為清真寺命名。

 

這是一座極具藝術造型的宗教場所,共有93座拱頂,乃世界上大清真寺所僅見,創造了不朽的藝術價值。

 

他在都城阿克拉先將原由紅磚砌成的「阿克拉堡」(Agra Fort) 翻修一新,用大理石加固並展示了城堡的威嚴和高貴 ,全堡壘有二.五公里長的圍牆保護,儼然是一座帝國城市。

 

筆者夫婦在阿克拉堡內的藝術雕廊中留影。

 

阿克拉城市原來是在德里的蘇丹國王希坎丹.洛迪 (Sultan Sikandar Lodi 1458-1517) 所有,去世後由其子易卜拉欣.洛迪 (Ibrahim Lodi ?-1526) 繼承,也就是在1526年被伊斯蘭滅掉的蘇丹國。

 

「阿克拉堡」的原址就是蘇丹國的堡壘,隨著歲月的無情,建築已幾乎成為廢墟。伊斯蘭的阿克巴爾國王就從廢墟上建造了「紅堡」。一開始建築材料以紅砂岩為主。到他的孫子沙安.加安繼位後逐漸形成美輪美奐的王宮。也由此延伸出一個淒涼動人的故事。

 

沙安.加安雖是王族的後裔,卻從小就有一段不平凡的身世,還未出世前,宮廷裡的預言家推算,這個嬰兒必須由他人撫養成人之後,才能回到親生父母身邊。為此他出生後即被交給祖父的小妾撫養,直到十四歲才回到宮殿與父母相聚。

 

他年少時有過兩次的婚姻,也獲得兩個孩子,但兩位妻子均先後病故。1612年他與來自波斯貴族家庭的姬蔓.芭奴 (Arjumand Banu Begun 1593-1631)成婚,姬蔓.芭奴先後為他生了十三個孩子,其中7個成長。她在王宮裡的尊稱是姆妲茲.瑪哈爾 (Mumtaz Mahal)。

 

阿克拉堡的外貌。

 

兩人婚姻美滿,王后且在宮廷協助國王處理政事,甚至掌控玉璽,為此能參與樞機,可見國王對她的信任。

 

不幸在懷第十四胎臨盆時出現嚴重血崩,經救治無效於1631年6月7日去世。臨終前,她向國王提出一個願望,即為她建造一座世上難見的陵園。為此沙安.加安國王費盡心思,從而為世人留下了一段動人的愛情故事。

 

在王后辭世後不久即開始動工,施工期間,國王必定親自在工地監工並參與意見, 1643年完工後,國王下令再予美化,到1653年始完全竣工,前後共用了二十年的時光。建築材料全部是紅磚,外表另加貼白色大理石,展現出陵園的莊嚴肅穆與高貴。

 

國王不惜工本來建造他們最後的安息之所,完全是為了表達對王后忠貞不二的愛情。據估計,當時花費的建築費用高達三千二百萬盧布,用現在的價值折算,應該是七百億盧布,折合美元為96億。國王想方設法從世界各地採購珍奇寶石及材料達二十八種之多,包括有從中國採購的玉及水晶。因為耗資甚鉅,造成財政空虛,埋下日後王朝覆滅的隱憂。

 

當時建造陵園時雇用了兩萬工人,朝廷特下令以工地附近的姆塔扎巴 (Mumtazabad) ,即現在的泰姬.甘吉 (Taj Ganj),作為工人集中食宿的地方。他們還要負責配備一千頭象,作為運輸工具。為了保持「泰姬陵」為世界獨一無二的藝術珍品,國王不允許有類似的建築出現,所以在竣工後下令將兩萬工人的雙手一律斬除,殘酷之極。

 

泰姬陵正門首鑲嵌的文字和珍寶,充分反映出伊斯蘭的文化魅力。

 

「泰姬陵」的內部高達60米的拱頂,是土耳其設計師伊斯梅爾.汗.阿富立迪 (Ismail Khan Afand) 的傑作, 其音響效果無與倫比,可在舉行紀念典禮朗誦可蘭經及吟唱詩經時,獲得精妙絕倫的聽覺音響效果。國王與王后的石棺共有兩層。從入口處進入到陵寢時,看到的兩座石棺是偽裝的。實際的兩座石棺被安置在地下室,有嚴密的安保防備,預防不法分子的破壞。

 

陵園外表的設計完全是伊斯蘭的藝術佈局。除了在大理石上鑲嵌的花式之外,拱門的周邊用阿拉伯語繪製的藝術造型,以及可蘭經中摘錄的經文都雕塑在大理石上,凸顯伊斯蘭文化和宗教意識。描寫經文和阿拉伯文的書法家阿瑪納特.汗.希拉茲 (Amanat Khan Shirazi) 的姓名,被篆刻在進口的大門牆邊。陵寢上篆刻的詩文由當時的詩人吉雅蘇丁 (Ghyasuddin) 精心設計,展現出陵園為印度的伊斯蘭文化瑰寶。

 

「泰姬陵」的西邊有一座清真寺,這是伊斯蘭的傳統,但是「泰姬陵」旁的清真寺從來沒有作為誦經的宗教場所,因為它與伊斯蘭中心麥加方向不相配合,所以只能視為和「泰姬陵」陵園產生對稱作用的建築。

 

  泰姬陵旁邊的清真寺建築。

 

這座舉世無雙的陵園曾被譽為世界七大奇蹟之一。遺憾的是國王的晚年並沒有實現他的願望。1657年他病倒後,四個兒子趁機勾心鬥角爭奪王位,最後第三個兒子歐納扎布 (Aurangzab 1618-1707) 奪得權力。一年後(1658)父王恢復健康,但已經奪得王位的兒子拒絕交出權力,卻在7月將父王軟禁在「阿克拉堡」中,致令父王祭典愛妻的機會完全被剝奪。他只能從「阿克拉堡」的陽台上遙望著「泰姬陵」而暗自傷心。

 

在最後的歲月裡,他的健康情況每況愈下,長女加哈納拉.貝古.薩依布 (Jahanara Begum Sahib 1614-1681) 公主,挑起了照顧父王的擔子,一直在「阿克拉堡」中陪伴著父王,直到1666年1月父王去世。沙安.加沙在臨終前,將宮裡的仕女們召集在一起,請求他們善待長公主後即與世長辭。

 

他的兒子歐納札布篡位後, 成為莫古帝國的第六代君主,卻野心勃勃,變本加厲地對外擴張,在執政長達49年 (1658-1707) 之間,幾乎統治了整個印度南亞大陸。但也因為勢力的擴張,造成過度軍費開支,朝廷財務虧空甚鉅。在他去世後的五十年裡,繼位的歷代王子因生活的奢靡,加之印度皮革工廠工人拒絕繳稅等社會問題,導致蒙兀兒王朝在1757年走向滅亡。

 

其實蒙兀兒王朝滅亡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大英帝國的逐步蠶食印度。自1608年8月24日英國海軍代表東印度公司登陸蘇拉特 (Surat) 尋找商業利益後,到1613年在當地設立了「東印度公司」,期間開啟了征服印度成為殖民地的大門。

 

迄今在蘇拉特仍可以從葡萄牙、荷蘭、亞美尼亞及英國人留下的墓園中,找到這些國家在印度殖民的蛛絲馬跡。

 

漫步在「泰姬陵」的花園裡,仰視著那曾經充滿忠貞愛情的陵園,不禁感慨歲月的變遷與政治的無情。旅遊嚮導帶領我們在「阿克拉堡」的陽台上,一邊遙望那浮現在濛濛霧氣中的「泰姬陵」,一邊傾聽著他對歷史的娓娓道來。歷史的無情留下給世人的只是瞬間的一聲無關痛癢的嘆息。

 

  阿克拉堡的花園一角,背景是典型的伊斯蘭拱廊造型。

 

我試著從霧濛中去尋找沙安.加安從陽台上對王后的無限思念。然而呈現在眼前的霧濛,並不代表著浪漫和傾訴,卻是來自嚴重的環境污染,因為旁邊雅姆拉河 (Yamura River) 長期被當地皮革廠扔擲廢物,以及下水道污水所造成沈積,形成朦朧朧的廢氣,成為「泰姬陵」的隱形殺手,將原來的潔白大理石,轉變成代表著衰敗的黃綠色。

 

考古學界也早已測出,國王和王后陵寢下的木架已呈腐爛現象而有坍塌之虞,陵園周圍也曾遭遇過地震的災害。建造陵園當時,建築師即已預設周邊四座尖塔均朝外稍有傾斜,就是防止萬一坍塌造成毀損陵園的可能。

 

至今在印度,「泰姬陵」因宗教背景而產生的爭議仍不時發生,因為它的伊斯蘭傳承,被當地政府部分人士視為非正宗的印度傳統,所以未將其列入文檔中。然而旅遊部門則強調「泰姬陵」應被視為重要參觀的景區,因它每年為印度的GDP帶來豐盛的收入。

 

在全球經濟掛帥,推動旅遊發展的前提下,一切的宗教、政治歧見都必須俯首稱臣,方可達到最佳效益。其實這並不是印度的「獨家專利」,而是全世界社會發展經濟效益的必然現象!

 

(2021年5月30日完稿於溫哥華)

 

作者簡介

劉敦仁,出生於上海,幼年時隨父母遷居臺灣,在臺灣修畢大學後,負笈西班牙,專研西班牙文學及世界藝術史,後移居義大利,在梵蒂岡擔任大公會新聞辦公室中文組工作,工作結束後,入羅馬大學研習宗教考古,專題為羅馬的地下古墓。

 

1960年代曾任聯合報駐馬德里及羅馬特派員,撰寫歐洲文化藝術航訊,頗富盛名。 其後因工作需要,移居加拿大,先後在多倫多大學和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研究院繼續西班牙文學研究,隨後在加拿大從事教學工作,並赴英國及上海等地講學逾14年。

 

1978年第一次作大陸之行,此行使他決定放棄教學工作,而轉為文化交流,進行美國、加拿大和大陸之間的教育和文化交流工作迄今。

 

2012年是中華民族建立共和百周年的一年, 他特地邀請了六十餘位辛亥先輩後裔執筆撰文, 並彙編成《民族魂》一書出版。近作外交耆宿劉師舜大使的傳記,是他費時十年的心血結晶。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