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寶林茶室 地震 清明連假

傳統市場的重生再進化 一窺市場未來新趨勢

欣傳媒/ 2021.06.16 01:32

市場,是城市的集體記憶,它記錄著市井小民的生活縮影;市場,也是城市的文化符號,它勾勒出最接地氣的人文風景,在攤販的吆喝聲之間交織出一幅帶有江湖色彩的浮世繪。可惜的是,大多數人對傳統市場的印象或許都是髒髒舊舊的,空氣間交雜著各式生鮮食材的複雜氣味,進而導致傳統市場漸漸消逝於時代變遷的洪流中,以新北市為例,新北市的公有市場很多都超過20年,超過50年的比比皆是,這些市場不僅老舊、缺乏特色,甚至不符合安全衛生,在舊與新的浪潮交匯處若不與時俱進,必然將被淘汰,新時代劃出的分水嶺是危機還是轉機,正在考驗著各個市場的能耐。

 

市場的未來型態 誰說傳統市場髒髒臭臭

傳統市場是凝聚在地的重要場所,也是提供大眾採買民生用品的地方,但難道傳統市場只能經營在地商圈嗎?其實不然,透過設計能量再造,賦予傳統市場獨特的特色與創意思維,除了能夠擴大其腹地,甚至能夠成為地方的全新亮點。提到透過設計提升傳統市場的觀光價值,就先讓我們以國外的案例為參考,遠在荷蘭鹿特丹的Markthal市場,這個由MVRDV建築事物所操刀的傳統市場從外型來看更像是一座博物館,以馬蹄形的拱形建築、晶瑩光透的玻璃帷幕與由當地藝術家創作的超大彩繪穹頂,構築出一座具有科技感的龐然大物,市場空間位於馬蹄形的中央,共11,000平方公尺,全然開放的40米高巨大空間,十分吸睛。除此之外,可別以為Markthal市場只是個購物場所,它更是座複合型住宅,兩側拱牆可提供10層共228間公寓住所,房間的窗戶也經過特別的設計,不用擔心隱私被底下採買的民眾看見,達成特殊的「住商合一」景觀。

新聞圖片位於荷蘭鹿特丹的Markthal市場外型為倒馬蹄形,採用大量玻璃帷幕,十分具有未來感(圖來源/MVRDV)

新聞圖片市場內部的天花板以當地藝術家的彩繪作為呈現,宛若教堂內的壁畫非常壯觀(圖來源/MVRDV)

回到台灣,有如Markthal前衛造型的市場未來也可以在台南看見,同樣由MVRDV建築事物所操刀,與台灣都市里人規劃工程公司、李麗如建築師事務所聯手打造的「台南新化果菜市場」預計將於2021年9月啟用,為改善過去新化果菜市場噪音、交通壅塞、違規停車及環境清潔等問題,因此進行搬遷作業。即將完工的新化果菜市場外觀以山巒、梯田的型態展現,並於屋頂遍植連綿起伏的植披,而如此綠意的設計可不只是美觀,波浪般的屋頂從地面延伸至空中,民眾可沿著階梯緩步上樓,置身於綠植景觀之中。而不只是山巒般的造型吸睛,市場內採用挑高設計,打造出充滿自然光、通風的開放式空間,預計能容納180個攤位、大小停車位共逾800個。兼具美觀與功能的新化果菜市場,藉著設計能量的注入譜出傳統市場的新型態規劃,也為台南打造出極具未來感的全新亮點。

新聞圖片由MVRDV操刀的新化果菜市場綠意環繞,市場空間挑高,有別以往對於傳統市場擁擠的印象(圖來源/MVRDV)

 

與時俱進的傳統市場 不僅滿足民生需求更要成為地標景點

而大台北地區對於傳統市場的改建也正在如火如荼的進行中,台北市自2014年起便對6大市場推動改建工程,包含大龍市場、環南市場、成功市場、南門市場、魚類批發市場與第一果菜批發市場;新北市則計畫新建與改建8座公有市場,包括板橋黃石、新莊興化、新莊第一、金山中繼、八里龍形、淡水竹圍、永和新生市場與鶯歌市場,以「永續化」、「硬底子」與「軟實力」三大面向來推動市場改造,藉著嶄新的空間,創造安全、舒適、開放的多功能購物環境,提升空間價值。

 

南門市場

南門市場是台北歷史最悠久的公有傳統市場,以其大江南北各路菜系為特色,包含上海菜、川菜、粵菜等,還有各式麵食、糕點、南北雜貨供民眾採買,每當年節將至,南門市場總會擠滿民眾,各個大包小包拎著充滿年味的好味道。而在2013經耐震評估,未符合現行耐震設計規定,以及其空調、管線等相關硬體設備已不符合現代化市場的需求,因此於2016年拍板以安全為考量進行拆除,攤商於2019年遷至中繼市場,南門中繼市場位於杭州南路二段55號,延續南門市場的經營特色,將好滋味原封不動轉移陣地,同時也引進智慧化管理、推動電子支付,讓民眾採購時更為方便,而全新的南門市場預計2022年底將會重新啟用,以「台北的心跳」為作為主要理念闡述南門市場為於兩條捷運線交匯處,強調市場的活動引領著城市的脈動,而在新南門市場內部,將由建築師操刀攤位及攤招設計,使市場設計具整體感,在傳統與嶄新相輔相成,另外也將在2樓設置百貨零售區與休憩區,讓整體空間更顯愜意。

新聞圖片新南門市場示意圖(圖來源/臺北市政府工務局新建工程處)

新聞圖片目前南門市場的攤商移至南門中繼市場營業(圖來源/臺北市政府工務局新建工程處)

 

環南市場

可容納1300餘個攤位的環南市場是全台灣最大的傳統市場,緊鄰萬板大橋與華翠大橋讓其成為雙北重要的生鮮食材集散地,約占了大台北地區30%的生鮮供應量,而除了零售,還提供批發販售,因此也是許多機關單位的食材採購場所。舊有的環南市場分為4棟,但因設備老舊、環境髒亂,因此於2016年開工改建,環南市場的改建案分為兩期,第一期工程將公車保養場及舊家禽批發市場改建為中繼市場並於2020年完工,第二期工程則是拆除原環南市場建築物並原地重建,預計2023年初完工,改建後的環南市場,將打造為地下2層、地上6層的大樓,1、2樓做為市場空間,3樓為辦公室,其他樓層則規畫為停車空間,以垂直動線取代以往攤商分散於四棟的水平動線,而平均攤位面積也將增加約7平方公尺。新環南市場採用智慧綠建築工法,並設置基地保水、節能省水設施,並以綠色植物披覆,營造綠色建築之概念,除了塑造新型態的市場面貌,更期望為萬華帶來新風氣。

新聞圖片環南市場示意圖,目前第一期已完成(圖來源/臺北市政府產業發展局)

 

林口公有市場

於2020年6月改建完成、重新開幕的林口公有市場是新北市首座整體改建市場,舊有市場為鐵皮屋搭設,造成長期通風不良,環境日趨髒亂,因此改建工程於2018年開始作業,打造嶄新明亮、連結地方與社區的全新市場。林口市場是具有鑽石級綠建築標章認證的傳統市場,在硬體設備上,使用太陽能光電板、低輻射玻璃窗戶,採用LED照明燈具及變頻空調系統,落實環境永續的概念;在創意理念上,保留在地文化特色,以百年老茄冬樹為中心打造老樹廣場,在求新求變的趨勢下仍保有不忘本的初心,而為連結地方社區,結合公托、圖書館及活動中心,讓市場不僅是採買民生物資的場所,成為多功能的複合型市場。林口公有市場也是新北市首座設置「肉品共同處理區」的傳統市場,提供生鮮肉品攤商專屬的前置作業空間,肉品能在低溫環境下完成前置作業,讓市場環境更清潔、食材保存更衛生,以民生需求為主要考量,結合科技趨勢與人文美學,發展出當地的市場新風貌。

新聞圖片取代鐵皮屋,林口公有市場結合綠能科技、人文美學全新登場(圖來源/新北市政府市場處)

 

市場改建眉角多 攤商需求才是核心價值

全台各地的傳統市場改建、重建計畫遍地開花,新建成的傳統市場雖極具設計感、導入科技工具,但若操之過急也可能造成反效果,市場的改建不同於一般場館(如圖書館、藝術中心等建設),更需花費心思考量攤商需求,華麗的外觀的確吸睛,能夠在短時間引起吸引民眾目光,但要走向長遠發展還是得檢視其內部的動線、設備、環境等因素,傳統市場的核心是「攤商」,而對攤商來說「生意」才是王道,因此市場的改建應以攤商的需求為本,進而進行優化及改善,維持既有客群並吸引新人流才能對商家有實質上的效益,以台北市大龍市場為例,大龍市場歷經4年的改建,於2019年12月正式開幕,但因4年的改建期讓原先的客群漸漸轉移至其他傳統市場,因此風光開幕後對於大龍市場的商家並沒有顯著的效益,這也正是政府帶頭拚轉型的過程中需要留意的眉角,這也更顯得「中繼市場」的重要,中繼市場不僅讓攤販在改建期間仍然不用擔心生計,也是讓市場的招牌能夠不因改建作業而中斷,而傳統市場的搬遷總會造成民眾的不習慣,因此相關活動的辦理、促銷活絡方案也是改善的措施,市場改建的期間並不算短,而這段期間正考驗著市場自治會與地方政府的能耐。

 

對於消費者,市場是採買的場所;對於攤販,市場是經濟的支柱;對於地方,市場是蘊含地方特色的重要場域,市場的改建以上三者缺一不可,消費者能夠推動市場的蓬勃;攤商能夠讓市場更加活絡;而與地方共榮共存才能走的長久,期望在快速變遷的當代,傳統市場能夠從中汲取養分,保有在地特色,共創嶄新的市場新面貌。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