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山中驚聲》運輸機飛來的使節 清晰浮現了台美「朝貢關係」

優傳媒/ 2021.06.07 12:14

上國派來的欽差使節只撒下:75萬劑聊表心意的疫苗「訊息」,就匆匆而去了。民進黨作為一個臣藩,並無真正的選擇權利,唯有稱謝不止。(圖/取自網路)

 

作者/張陌

 

一架軍用運輸機自韓國飛來,三位參議員在松山軍機場接受總統級待遇,中華民國總統幾乎是史無前例地赴機場接待訪客;而參議員捎來的是將捐贈75萬劑疫苗的「訊息」,因為那些疫苗並不在這架運輸機上,連品牌都還不很清楚。這個場景很清晰地浮現了,台灣與美國間的朝貢關係。

 

台灣向美國進貢的是她的忠誠,以及,買軍火和美國硬要賣過來的牛豬農產品的巨額金錢;但這個宗主國所犒賞的,卻又十分吝嗇。在台灣這個冊封國已飽受瘟疫之苦、亡殍四處時,上國派來的欽差使節只撒下:75萬劑聊表心意的疫苗。就匆匆而去了。

 

不過,這是一個違逆經濟自然現象的逆朝貢體系。因為朝貢本是貿易的變形,是加上了政治臣屬關係的物物交換,過去以中國為中心的朝貢體系是屬國到天朝進貢一些地域產物,但換得的卻是浩蕩皇恩賜予的裘帛玉緞、茶鐵瓷藥。台灣如今最重大的進出口市場並不在美國,而在中國大陸。正常情況下,台灣若是自甘為一個屬國,它天然的宗主國也應是中國大陸,而非美國。

 

台美的逆朝貢體系卻是這種光景:台灣進貢上好的晶片,美國則賜予過時的、淘汰的武器,以及恐怕美國人亦不太願意吃的牲畜。這其實更像是歐洲中古世紀的宗藩體制。作為一個臣藩,台灣並沒有其所宣稱擁有的主權,其主權捏在美國的手上,於是即使作為名義上的總統,當宗主國的高皇派來了冊使,她仍然必須親去前迎。

 

在歷經一年餘的嚴防死守之後,台灣畢竟無法隔絕新冠病毒無遠弗屆的滲透;不過,令人瞠目結舌的是,這個自稱為公衛先進國度的島嶼,在看過全球各國猶如煉獄的悲慘世界整整一年之後,它居然什麼都沒有準備!不論是病床、人員、裝備、疫苗、篩檢,都處於太平盛世人間無恙的狀態,儼然,全球上演的生離死別不過是另一個平行時空的劇情,好似與台灣之間永遠不會發生時空穿越,其荒疏、泄沓與怠惰的程度,可謂曠古難尋!

 

但當整個島嶼已步步逼近崩潰的時候,執政的民進黨唯一堅守的,仍然是前冷戰遺留下來的壁壘分明的反共抗中意識,因此對於所謂的中國疫苗皆以毒藥視之;甚而中國代理商所代理的德、美疫苗,亦即連宗主國的高皇也要打的BNT,都被斥之於外。

 

這一對於蒼生的冷酷與無情,正在迅速地顛覆民進黨的執政根基。此刻在島上湧動的這股暗流,它的本質其實是:民進黨首次遭遇它的形象與意識形態之間的矛盾與對沖。

 

眾所周知,民黨多年所建立的一貫形象是清廉、勤政、愛鄉土,而其向全民濡染與塑造的意識形態則是反中與台獨。疫情無預警爆發後,民進黨的選擇是牢牢地抓住後者,但疫情卻讓前者現出原形。人民已經看出,這一政府既不勤政,更不愛它的鄉土與人民,而由國產疫苗所透露的訊息,更讓人嗅到濃厚的腐敗氣味。

 

就因為它選擇了後者,亦即抓住最易奏效的意識形態,讓它必須被迫犧牲數以百計的人命,也不能接受中國的疫苗;但不斷堆積的人命消殞的數字以及其在全民之間所挑起的普遍恐懼,卻回過頭來質疑它的執政道德基礎。當某一天疫情的惡化程度已遠遠超過它所能掌控的範圍時,這一意識形態的堡壘將被快速淹沒,民進黨的垮台就將進入倒數計時。

 

但何以它要選擇後者?這就回到了前頭所說的朝貢體系。自新冠疫情去年爆發之後,民進黨就猶如失去了理性一般地,發動對北京及被認定接受北京指令的世衛組織的攻擊,刻意藉防疫措施割斷兩岸社會與人民的連結,其規模與幅度都超越常人所能理解的地步。這清楚地說明了,它並不是民進黨自行發動的行動,而是由正在與中國進行殊死鬥爭的宗主國所下達的指令。

 

亦即,民進黨作為一個臣藩,並無真正的選擇權利。不接受中國疫苗,甚至連中國企業代理的西方疫苗都不接受,是因為華盛頓已經發出了號令,未必是民進黨主觀如此;至少在人民成堆死去的危急之秋,民進黨理應不致如此鐵石心腸。

 

不過,中國並未敗陣,正如前述,中國大陸才是台灣真正的貿易市場,才是它真正應朝貢的對象。美國對台灣的指使力量,其實正在弱化,中國大陸如地殼隆起般的經濟力量,在政治場域上發生作用已是遲早問題。而美中經濟力量的逆轉,特別是中國超越美國成為全球最大單一市場,已經近在咫尺。台灣人心的巨變,不無可能就在這次新冠在台灣的肆虐之後,陡然降臨。

 

輝瑞、莫德納或者科興、國藥?新冠疫苗在全球施打的圖譜,不僅是生技製藥權力興替的暗示,也是地緣政治板塊正在挪動的表徵。而北京曾給了台灣一個選擇的機會窗口:要或不要、珍惜或無視?如果蔡英文接過這個邀請,取了要的答案,台灣可能就此乘上了另一個飛躍的時刻。可惜的是,她畢竟是別人寵溺了許久的屬臣,要她如此選擇,終究太難!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