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薇如 范修語 台北】
台北市客家文化基金會,近年持續邀請多位青年創作者,發揮創意將深厚的客家文化內涵,轉換為各種媒材的藝術品,繼日前首次與台大合作廣獲好評後,雙方再度展開合作,民眾走在台大校園中,室內外都可「巧遇」有客家味的藝術品,細細品味,裡頭都有耐人尋味的小故事。
用瓦楞紙做的大型蜥蜴栩栩如生,好像真的能爬上牆,這是藝術工作者鍾凱翔,聽了客家童謠「山狗大」後迸出的靈感,而且他也常聽父親講起童年,在客庄捉蜥蜴的那段趣味回憶。
紙雕創作藝術家 鍾凱翔:「我爸是說因為一般的小動物,看到人會跑,但是攀木蜥蜴看到人,它會威嚇人類,就開始做伏地挺身,對於一些客家的小朋友,像我爸以我爸來講,他小時候看到就覺得說,這小動物還會反過來挑釁他,他們就會覺得很想要玩弄它這樣子。」
另外一頭台大的走廊,展出藝術工作者劉開平的作品,這幅「刻染」,是劉開平透過讓竹片纖維吸附染料,呈現出深淺不同的漸層,擅長用竹元素創作的他,將竹籐折出彎曲的線條,裡頭都蘊藏著寶貴的生命經驗。
藝術家 劉開平:「新一代的年輕的客家人,然後他們離開的原本的客庄,在別的城市發展,然後會接受很多新多元的資訊,還有知識,然後我們就會,跟著這些知識一起發展,但是我們可能還是保有我們的文化。」
記者 錢薇如:「在台大校園裡面,可以看到大型的藝術裝置,這個藝術品,結合了傳統客家纏花的意象 ,上面的形狀就像房屋一樣,代表客家人在一個地區落地生根。」
藝術家 張心蓉:「那種就是到處飄移,從大陸過來,然後在台灣又要找個地方,落下深耕的那種感覺,那時候一直在想說,我到底這個人家在哪裡,我們根在哪裡的那種心情,我覺得對照在客家的歷史脈絡裡面是非常有共鳴的。」
台北市客家文化基金會與台大二度合作,在校園中布置多件具客家意象的藝術品,增加校園中的客家氣氛。
台大客家社社長 黃脩閔:「台大的人有可能,他們不是客家人,他也不知道客家的文化,不過因為有展覽品,他們就可以看到,就感覺有可能就會有興趣,就會看它的介紹,就會知道這是客家的特色、是客家的文化,他就可以有機會去了解。」
台北市客家文化基金會 執行長 徐世勳:「去年舉辦過後,我們覺得很好,越來越多年輕人會來問說,你們客家文化基金會、客委會,有什麼是他們可以來參與的,我是覺得有這個效果,今年又和台大再一次來合作。」
走在校園樓梯間,仰起頭就看見,利用毛線、布條等材料,營造出客家伙房的空間感,還有一系列的黑白相片,以「天光日」為主題,呈現時間的變化,走在台大,處處都能感受到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