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教育心理學的幼兒認字發展,孩子在 9 歲以前,都在學習「如何閱讀」,直到 9 歲以後才會透過閱讀來學習更多新的東西。所以在9 歲以前培養好孩子的閱讀能力,爸媽們就會發現孩子的讀書、寫功課速度,還有學習新東西的能力,往前飛躍了一大步。
9 歲前如何「學習閱讀」?什麼都讀、什麼都不奇怪!
其實要培養小孩的閱讀能力,不一定要透過「看書」才能達到,日常生活中各種會遇到文字的時刻,也是培養能力的好方式。
像是看菜單、看物品說明書,或是食物背後的營養成分表,也是培養閱讀理解的方式。不過在進入這個階段之前,最重要的是要讓孩子對文字產生興趣,讓他們知道「會閱讀就可以知道好多好有趣的事情」。
教育心理學者 Justice 與 Ezell(2004)研究幼兒文字概念的發展,將幼兒一般文字概念及英文字概念發展綜合歸納成 5 個階段:
- 對文字的興趣:孩子會從生活中發現文字是一種有趣的刺激。
- 對文字功能的認識:孩子開始瞭解到文字可以對事物提供意義。
- 對文字使用的習慣的認識:孩子明瞭文字是以特定的方式組織過的,在閱讀時有一定的方向和規則。
- 對文字形式的認識:孩子開始認識字母、單字和其它文字單位,而且可以區辨其差異。
- 對字與字間的關係的瞭解:孩子知道不同的字可以結合在一起,組成為不同意義的新字,新詞、文章。
按照這 5 個階段來看,孩子在對文字產生興趣、並了解文字具有意義之後,接下來就要理解「閱讀時的規則」;在這個階段,唸故事給孩子聽是一個很好的入門手法,但在唸的時候,要注意讓孩子「看」字,而不是「聽」故事,爸媽可以指著字,逐字逐字唸給孩子聽,孩子會把「讀音」跟「字」連結起來,同時建立起幾個中文字的基本概念:
- 中文字是一字一音。
- 讀中文的時候通常是從上到下、從左到右。
- 長得相似的字,通常讀音也相似。
在逐字唸的過程中,爸媽也可以引導孩子去看中文字的「部件」,比如同一個部首的字,通常代表同一種類別,像是手、打、扛、扣,都是手部的動作;土、地、坡,都跟土地有關,孩子就能透過看部首來猜測字的意思,即使遇到生字,也能大概知道文意。
等到學會基本的閱讀規則,接下來再慢慢讓他們接觸更多的文字、使得看文字變成一種習慣,看到字自然就會想去唸出來;等到孩子開始習慣閱讀文字之後,再讓孩子自己試著唸唸看簡單的繪本、橋樑書,因為透過自己「說話」的轉化,能幫助孩子把字詞記住、並且變成他常用的字彙庫,自然而然就會增強溝通、閱讀理解的能力。
4 個增進閱讀技巧的小撇步
- 多念故事給孩子聽
- 在孩子身邊放滿「有文字的東西」
這階段是讓孩子習慣有文字、有語言的日常生活,將閱讀變成生活中的一部分。
- 繪本、橋樑書是好幫手
- 讓孩子每天自己讀一則小故事
字詞的用法是很複雜的,同一個字可能會代表不同的意思,透過孩子自己「唸出來」,才能讓他真正了解字的用法、學會更多詞彙,也才能運用在自己的講話中。
延伸閱讀: 2019:台灣十年來教師閱讀教學與學生閱讀 表現關係之探討:來自 PIRLS 2006、 2011 與 2016 的證據 2015:幼兒部件概念發展與認字 文/盧映慈 圖/蘇鈺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