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兒童已經成為「亞洲第一胖」!整體兒童肥胖率遠高於鄰近的日本、韓國及新加坡等國,甚至,每五位國中生就有一人是胖子。醫師呼籲,小時候肥胖對於一輩子的健康影響都很深遠,務必將疾病扼殺於搖籃,從小遠離肥胖。
臺灣兒科醫學會理事長李宏昌醫師表示,兒童時期過重與肥胖會增加日後罹患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及某些癌症慢性疾病風險,甚至也影響到孩子的社交與學習。
根據教育部統計處資料顯示, 2019 年國中小學生體位趨勢表中,肥胖學童佔全體小學生 14.3 %,其中男生肥胖率為 16.7 %、女生則為 11.8 %;同期,國中生的肥胖率佔全體 18.3 %,其中男生肥胖率甚至高達 21.9 %,幾乎每五位國中男生就有一人過胖。
亞東醫院小兒腸胃科醫師林裕誠指出,雖然近年來台灣兒童過重與肥胖比例攀升情形有些許趨緩,但整體兒童肥胖率還是高於鄰近的日本、韓國及新加坡等國。
小時後的胖,長大後八成還是胖!
醫學研究報告顯示,肥胖的小學生在長大成人後有六到七成依然肥胖;至於肥胖的中學生更高達七到八成發展為成人肥胖。林裕誠醫師表示,兒童時期的肥胖不僅會影響成長,甚至會增加成年後的心臟血管疾病、脂肪肝、糖尿病及代謝症候群的風險,對於骨骼肌肉、呼吸、內分泌等系統及社交學習上也多有影響。
4 大兒童肥胖與過重原因
林裕誠醫師指出,大部分兒童肥胖都屬「單純型肥胖」,雖然遺傳疾病或荷爾蒙失調也會造成肥胖,但佔比不高。常見兒童肥胖可大致歸因如下:
- 飲食因素:不吃早餐、常吃外食或高熱量零食、含糖飲料攝取過多、乳製品(或鈣)攝取不足、蔬菜水果攝取不足。
- 活動因素:生活較少動態活動,多以靜態活動為主,如看電視、打電腦等。
- 睡眠因素:相關研究指出,在 2 歲半至 6 歲間的兒童,每天睡眠不足者比睡眠充足者,肥胖機率高出2.9倍。
- 情緒因素:孩童本身的壓力或是家庭給予的壓力太大時,容易造成肥胖。
- 胎兒時期:若母體孕前肥胖或孕期體重增加過多、孕期營養不良、妊娠糖尿病、孕婦抽菸等,也會提高兒童肥胖機率。
打擊兒童肥胖很簡單,九大撇步教你怎麼做
「零食飲料不離口」、「手機平板不離手」、「運動習慣難起頭」是現代兒童生活的寫照,也是造成兒童肥胖的環境根本因素。林裕誠醫師呼籲,父母應以身作則,建立全家人健康飲食與運動的生活習慣,並且持之以恆,建議以下九招可以和孩子一同執行!
- 吃早餐
- 每日五份蔬菜與水果
- 不喝含糖飲料
- 減少高熱量飲食,例如飽和脂肪食品、洋芋片、糖果等
- 減少外食
- 減少靜態活動,每日看電視、上網與打電玩的時間不超過2小時
- 依據孩子的年齡與喜好安排適合的身體活動及運動
- 每日的身體活動時間累積超過1小時
- 充足睡眠( 3 - 5 歲: 10 小時; 6 - 12 歲: 9 小時; 13 - 18 歲: 8 小時以上)
預防慢性疾病,幫助孩子從小遠離肥胖
林裕誠醫師指出,雖然肥胖的併發症在兒童時期就會開始出現,但往往因症狀不明顯而被忽略。許多家長都是在學校健康檢查後才驚覺孩子的肝功能異常、高血壓,甚至血糖超標,但其實孩子的身體可能早已受損一段時間了。
林裕誠醫師表示,肥胖防治應從兒童時期做起,甚至從孕產期間就要注意,盡早建立良好的生活型態來維持體位,不僅是預防也是治療肥胖及其併發症的不二法門。
亞東醫院為改善此情況,小兒部與營養科共同開設「兒童青少年健康體位促進門診」,經由飲食衛教及專業醫療的介入,協助兒童遠離肥胖。
文/林以璿 圖/蘇鈺婷
延伸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