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文垚 新竹】
新竹縣竹北市新國里的采田褔地,奉祀的是道卡斯族人的七姓祖先,最近被民眾發現,七姓公廟正在新建右邊廂房,因此擔心可能損壞縣定古蹟主體,新竹縣文化局除了要求廟方補提,建築執照申請書外,對於是否會影響古蹟建築,將交由委員會審議。
采田褔地的廣場,堆置許多營造的材料和板模,這間七姓公廟在1760年興建,是當時的竹塹社七姓化番公館,到現在已有261年的歷史,由於過去的右邊廂房,長期以來被民眾建造鐵皮屋使用,因此公廟不能新建成為三合院的格局,經過幾年的協商後,民眾同意搬遷,並順利在今年農曆過年後動工。
采田福地祭祀公業七姓公管理委員會幹事 黃女士:「最近才開始蓋的,農曆的1月24號動土動工,我們還看日子的,土地公看日子的。」
采田褔地,是全台唯一具有規模的平埔族原住民的祠堂,因此在民國95年時,被新竹縣文化局列為縣定古蹟,並在14年前向當時的文建會,爭取1200萬元經費補助,進行整修完工,這次廟方新建的右邊廂房,經文化局認定不是古蹟範圍,但還是要遵守建築法相關程序辦理。
新竹縣文化局副局長 林益洲:「管理人他們是新建的建築物,不是舊的建築物,所以他們是照建築法來,叫他去工務處來申請建照。」
新建的右邊廂房,還是有部分牆面會與主殿緊密貼著,對此新竹縣文化局表示,將會召集古蹟專案小組委員們會勘,才能夠判斷是否會對建築主體的影響,文化局也呼籲,被列為古蹟或是歷史的建築屬於公共文化財產,如果要進行修繕時,必須依照文資法相關規定,向主管機關申報與核准,希望讓古蹟能夠保有歷史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