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小凌】歷經四任文化部長籌畫,國家攝影文化中心臺北館19日在文化部長李永得主持和藝文界、攝影界等貴賓共同見證下開館,20日全面對外開放。
右起文化部藝發司長梁晋誌、國美館長梁永斐、立法委員黃國書及吳思瑤、文化部長李永得、攝影家莊靈及張照堂、國立臺灣博物館長洪世佑。陳小凌攝影。
國家攝影文化中心的成立,是臺灣攝影界多年心願。攝影界及公民團體歷經多年倡議,由文化部於2015年正式啟動「國家攝影資產搶救及建置攝影文化中心計畫」,此公共建設計畫由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立臺灣博物館、國立臺灣美術館共同參與執行,致力於保存珍貴攝影作品及相關史料、推動攝影與影像藝術的研究與推廣,並以古蹟修復再利用建置「國家攝影文化中心臺北館」。計畫自2019年起由國立臺灣美術館統籌執行,並負責籌備及維運國家攝影文化中心臺北館。開館典禮上首次播映的紀錄短片《為攝影作品找一個家》,亦回顧國家攝影文化中心臺北館的誕生,述說中心由民間推動到文化部籌備的歷程。
文化部長李永得表示,這是臺灣視覺藝術史上非常重要的日子,攝影界多年前即倡議政府設立「攝影文化中心」,搶救攝影文化資產,在2012年也有公民連署發動「一人一信」寫信給時任文化部長龍應台。因此,國家攝影文化中心臺北館開幕,要特別感謝攝影界及社會公民共同努力促成,以及龍應台、洪孟啟、鄭麗君三位部長在不同任期的努力跟支持。
文化部長李永得。陳小凌攝影。
李部長也提到,「攝影將瞬間化作永恆,每一張照片都透過攝影家敏銳的洞察力,永續記錄社會時代的容顏。所以,攝影不只是藝術,同時也是歷史紀錄。」未來文化部會持續推動攝影文化中心作為攝影家及攝影作品的家之角色,並使其成為臺灣與國際接軌的平台。文化部及國美館將與所有攝影界的朋友,在典藏、研究、推廣及建構臺灣的攝影史等面向持續努力,期盼成就最具臺灣特色的國家攝影文化中心。
國家攝影文化中心臺北館落址於市定古蹟「大阪商船株式會社臺北支店」,此建築原由日本建築師渡邊節設計,落成於1937年,戰後歷經臺灣航業公司、臺灣省公路局等單位使用,80餘年間見證臺灣交通發展歷史。建築於2014年由臺北市政府指定為市定古蹟後,以恢復1937年樣貌為原則,由文化部文化資產局進行古蹟規劃、整建等工程,2019年古蹟工程竣工後,由國立臺灣美術館進行室內裝修工程,建築再次轉型為攝影及影像藝術與民眾、乃至於國際間「跨域、交流、溝通」的據點。
臺北館總樓地板面積約2,481平方公尺,包含地下一層及地上三層,二樓及三樓設置展覽室、教育推廣空間及行政區域等。一樓由「未来市 X COFFEE TO」進駐,複合式經營包括攝影書室、設計文創選品、職人咖啡、多功能室等,讓民眾在欣賞攝影藝術外,也能體驗美好的生活風格。
國美館長梁永斐表示,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從零到一的過程要感謝很多人,未來臺北館的使命,便是將「一」的力量化為無限大,促進國家攝影文化中心「深耕臺灣、放眼國際」。讓相片說故事,讓大眾見證臺灣攝影家所建構的豐沛文化藝術資產,也會舉辦國際展覽、學術研討會,讓國家攝影文化中心變成臺灣的國際窗口,使臺灣攝影走入國際,也讓國際能看到臺灣。
立法委員吳思瑤表示,蔣渭水、林獻堂先生在1921年,為臺灣文化啟蒙奠下根基,一百年後的今年,我們有很多重要的文化工作都在播種,要為下一個文化百年奠下更強大的根基,而國家攝影文化中心的落成、啟用、開館,就是民間殷切期待的藝術盛事。她也引用攝影家張照堂的話:「攝影人要有一雙非常飢渴的眼睛」,期待透過每位攝影家的眼睛,記錄每一個時代和不同的人生,就是要讓更多飢渴的眼睛,可以看到更多美好的社會。」立法委員黃國書致詞時則表示,國家有使命建置典藏場館,並記錄、研究重要攝影資產,期待未來在重建臺灣藝術史的過程中,也能納入臺灣攝影,一起尋找臺灣的歷史和真實的臺灣。
文化部長李永得、國美館長梁永斐參觀展覽。陳小凌攝影。
資深攝影家莊靈在開館典禮上,除了對國美館、臺博館的大力擘劃和盡心籌備表達感謝,也肯定國家攝影文化中心臺北館三檔開幕展覽的內容深度。同時,他也期望國家攝影文化中心能在充足的人力和經費支持下長久發展,並以臺北館為首,陸續在全國設立分館,更期許今後館內展覽除了展現歷史脈絡,也能更加關注當代攝影家在藝術上的表現。
國家攝影文化中心臺北館推出三檔開幕展覽:「舉起鏡子迎上他的凝視—臺灣攝影首篇(1869-1949)」以國家攝影文化中心的典藏為基礎,由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教授林宏璋策劃,從攝影技術史、殖民歷史等多元角度,重新回應二十世紀中期以前的臺灣攝影史;「塵與時:從宇宙到居所」巡迴世界六年,本次為亞洲首度展出,同時也是全球巡迴展的最終站,由國際策展人大衛‧卡帕尼(David Campany)策展,以灰塵為隱喻,呈現攝影在西方社會和藝術領域裡的角色演變;文資修復展「跨・交・通」則從臺北館的建築歷史變遷及空間功能轉換,回顧古蹟建築的生命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