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高齡長者急性功能下降 PAC找回自我照顧能力

慈善新聞網/ 2021.04.19 00:05

郭飛鵬主任為長者看診。

  年初時,76歲的黃先生因吞嚥功能不佳,嗆咳導致吸入性肺炎,在區域醫院的加護病房插管搶救,兩個月後雖然平安出院,但仍因進食容易嗆咳且留有鼻胃管,健康每況愈下,時過一個月,又再度因肺炎發燒,被帶至台北慈濟醫院就醫。生病前,黃先生自我照顧能力無虞,體力也佳,每日散步不是問題,但生病後體能衰退,走幾步路就喘,生活功能退化,連倒水都要家人幫忙,因此在胸腔內科醫師醫療評估使用抗生素控制住急性病症後,考量「日常生活活動功能量表(Activity of daily living,ADL)」評分的總分不到60分,且衰弱評估5-7分,屬須依賴他人協助生活的患者,便將他轉介給老人醫學科郭飛鵬主任進行全方位照護。

  郭飛鵬主任照會耳鼻喉科和神經內科醫師,以內視鏡、電腦斷層檢查吞嚥功能;會診復健科,進行吞嚥和肌力、行走的復健訓練,同時也照會各醫事職類提供全方面衛教、照護。整體治療在兩週後告一段落,黃先生體能已進步許多,但吞嚥功能和肌力仍未達理想程度,因此出院準備個管師和病人、家屬討論出院後的復健選擇。最後,黃先生選擇「急性後期之醫療整合照護模式(Post-acute Care,簡稱PAC),轉至慈濟PAC承作醫院進行密集的吞嚥復健和肌力復健,狀況良好,持續進步中。

  像黃先生般的個案在高齡社會裡屢見不鮮,許多患者在急性功能下降後出現失能情形,郭飛鵬主任說明:「造成急性功能下降的主因是疾病,如:感染、骨折、中風等,當病人從可以自理生活到需要他人協助時,往往會增加自己和家人的心理壓力,甚至成為醫療體系、家庭、社會的負擔,對此,更顯現出PAC的重要。」出院準備林資菁個管師也提到,當病人在急性醫療後,返家休養時通常會有兩個選項──長照或機構復健,但長照為復健師教導復健方式後,每週前往探視一次,為期三個月,復健強度不似PAC足夠。因此對此類病人而言,若符合PAC收案對象且復健意願高並選擇機構復建者,在病況穩定的情況下轉到專門復健的承作醫院進行數週高強度復健,將能有效降低90天內再入院的機會,提升回復自我照顧能力,以減輕家人照顧壓力。

出院準備林資菁個管師探視即將下轉PAC承作醫院的病人,給予衛教。

  台北慈濟醫院致力推廣全人照護與整合性照護,除了在院時會以各式量表評估病人的生理功能,就失能程度予以跨團隊照顧外,出院時醫療團隊、出院準備小組更會與病家討論,媒合出院後的照護銜接。同時,也與鄰近的新北仁康、北護分院、怡和、豐榮與萬華等醫院合作,提供腦中風、創傷性神經損傷、脆弱性骨折、心臟衰竭、衰弱高齡等病患急性期後照護;在病人下轉承作醫院後,定期前往訪視,了解復健情形,讓高品質治療無縫接軌,協助病人早日復能。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