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W健康 陳敬哲/台北報導】4月19日世界腸躁症日,在台灣腸躁症盛行率約10%至15%,超過百萬人都有此困擾,很多人都以為腸躁症就是無原因腹瀉,但醫師特別提醒,不同年齡層,在腸躁症的病徵表現有所差異,包含腹瀉、便秘、脹氣等,成因有可能是慢性病前兆,臨床會針對不同病人,會給予個別治療方式。
書田診所胃腸肝膽科主任醫師邱展賢表示,腸躁症(大腸激躁症)症狀不僅腹瀉,也會有便秘、脹氣、絞痛等症狀,要看病人腸道蠕動快慢,其實「腸躁」意思是腸道蠕動不穩定,容易受到刺激改變,忽快忽慢導致排便不規律,在不同年齡層上,發生腸躁症常有不同成因,治療方法會有差異。
邱展賢說明,腸躁症患者容易受到壓力、內分泌、慢性病等因素,讓腸道蠕動加快或減緩速度,臨床上年輕患者,大多數都是心理或食物誘發,主要症狀多是腹瀉與腹部絞痛等,除腸胃科幫助舒緩症狀外,也會需要精神科或身心科協助,協助找出壓力源,解決心理層面問題。
邱展賢補充解釋,中年人發生腸躁症,狀況就比年輕病患複雜,臨床表現不僅腹瀉,也可能便秘或腹脹,門診中必須先確認是否為重大疾病所引起,例如大腸癌,當腸道受到惡性組織刺激,讓腸道蠕動不規律,就必須先去除病變部位;或是其他慢性病誘發,也同樣要先穩定病況才能舒緩腸躁症。
至年長者發生腸躁症,多半是慢性疾病中後期造成,加上運動量不如以往,腸道蠕動自然緩慢,卻也很容易受到刺激,在治療控制上相當困難。邱展賢舉例提到,給腹瀉病患止瀉藥,劑量太多有時會演變成便秘;有時遇到便秘的病患給軟便劑超量,也會有發生腹瀉風險,臨床上經常要多次看診,才能調整到最合適劑量,進而改善腸躁症狀。
邱展賢建議,腸躁症影響年齡層非常廣泛,年輕患者確診,除身體不舒服外,如果有心理壓力,也要一同尋求協助;中年患者,必須先確認身體有無其他重大疾病,例如大腸癌前期;老年患者除了看診要多一些耐心,把慢性病控制好外,也要增加身體活動維持腸道蠕動。依據不同類型的腸躁症狀,給予適切的治療,如此對於病情的改善才能得到幫助。
更多NOW健康報導
▸不只是火燒心! 中醫師曝這些胃食道逆流症狀也別大意
▸長期偏頭痛、睡不好? 快照鏡子看牙齒有沒有這些問題
就❤NOW健康:社群 │ 影音 │ 官網
編輯嚴選:癌症患者不能缺少營養支柱 癌友營養補充補對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