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新加坡實業家闡述 社會責任與成功者的價值觀

慈善新聞網/ 2021.04.14 00:04

2017年,石漢秋參與柬埔寨金邊市朗哥垃圾掩埋場的大米發放暨義診活動時,為貧民窟的孩子洗澡。(攝/ 陳碧慧)

彙整報導/吳佳翰

  新冠疫情為新加坡弱勢家庭帶來深刻的影響,實業家石漢秋(Sok Hang Chaw)以行動支持慈濟所發起的配對募捐計畫,民眾捐獻給慈濟一元,他就加碼捐出一元,直至捐款金額達到三十萬新元(約630萬台幣)。他希望抛磚引玉,激發更多人的愛心,一起回饋社會。

  石漢秋在1974年創建碲堡置地(Kingsland Development),在新馬從事房地產、科技等產業。石漢秋認為,新冠疫情所造成的經濟影響,讓社會多了很多需要幫助的人。長期護持慈濟慈善工作的他,在這個時刻回應配對募捐,希望啟發更多企業家接力,「因為很多企業家也有這種發心,只是沒有機會,所以我們讓他們一起參與,讓大愛精神能夠循環。」

2017年12月,石漢秋參與柬埔寨金邊市朗哥垃圾掩埋場的大米發放暨義診活動。(攝/ 黎東興)

企業家的社會責任

  身為企業家,除了讓企業永續經營,還要為社會創造更大的良善價值,這就是所謂的「企業社會責任」。他列下了幾個條件:「第一我們要有良心,我們的心要有善念,因為企業家的起心動念很重要。比較有意義的事,你有機會,你就做。」

  第二,他認為,「除了物質上,精神上也要提升。如果是做慈善,你能夠幫助到人,內在能夠有一種無形的喜悅。」

  身處科技不斷進步的年代,石漢秋看見了品德教育的重要性。他解釋:「年輕人也很聰明,但是品德教育和人文這塊好像有點跟不上。如果有正念,就能夠幫助更多人。如果年輕人只顧著賺錢,沒有引導向善,萬一他不正,就更多人受害。」

  對他來說,無私地分享,引導年輕人一起提升生命素質,也是一種社會責任。

2008年12月,石漢秋(左一)和女兒石艾璿(左二)前來靜思堂參與實業家聯誼。(攝/ 黎東興)

身的快樂與心的快樂

  石漢秋把助人的快樂形容成「心的快樂」。相對於打球和去旅遊是「身的快樂」,他認為心的快樂是有意義的、無價的和長久的。

  「心的快樂是要感受的,難以形容。就好像你愛你的孫子,那種喜悅講不出。在生命層次裡面,心的快樂是不同的。要活到有光彩,智慧也要不斷提升。」他笑著解釋。

  他回想第一次參與街頭募款的時候,雖然知道人是平等的,但自己仍放不下身段。「不過做一兩次就放下了,學習怎麼謙虛,需要很有智慧。」有一次,他和慈濟志工去柬埔寨發放大米給窮困人家,「跟志工一起扛米,身體不快樂(很累),但心快樂。」那一趟旅程也讓他體驗到,只要帶著善心善念,人應該是平等的,不應該分高低。

  不管是街頭募款或是大米發放,對石漢秋來說,都是修行方式。「證嚴上人很有智慧,叫老闆在做中學,無意修行,把身段放下,把自己高傲的心放下,不知不覺你就學到很多東西。」

反求諸己善為先

  以前,石漢秋在工作上比較追求效率,因此表現得比較緊張,讓身邊的人更加緊張,反而導致低效率。後來他發現,「當你和諧的時候,身邊的人就會更和諧,更能夠合作,更高效率,會用心、發心去做,而不是被迫去做。」

  「家人也一樣。」石漢秋說:「你不要去改變他,改變不了,唯一能改變的是(自己的)內在。」一旦內在變得柔軟,「像地球容納大地萬物,以身作則最好,你要改變另一半或兒女,你越改他越不變,當你接受後,他就變。」

  石漢秋覺得,心善則比較寬容和包容,「遇到事情時,慌也沒辦法。比較有智慧的人,心就會比較柔,不會用比較硬的方法。好能量会来的,贵人也会出現。」

  「當你的心是善良的時候,你看到的世界都會變了…… 你看到的不是危機,是機會。」在這過程裡,他認為人們應該不求回報,「你發出去的東西,遲早會回來的。如果你無求就會回來,如果有求就變成一種交易。」

2015年1月,石漢秋參與街頭募款,為馬來西亞水災募款。(攝/ 王素真)

瘦小身體隱藏強大力量

  石漢秋多次隨著慈濟團隊前往臺灣花蓮的靜思精舍拜見證嚴上人,對上人的願力留下深刻的印象。

  他說:「因為上人很慈悲,在瘦小的個子裡面隱藏這種內在強大的力量。你看他慈濟志業做這麼大,帶領著這些企業家,心服口服地跟著做,他的慈悲和無私的大愛,感動了我們。」

  「上人很有智慧,用很简单的字眼,如『付出无所求』,就讓我們慢慢去体悟。」在他眼裡,上人為眾生付出的心態,也影響了慈濟基金會(新加坡)執行長劉瑞士。「他把他的每年賺錢的生意停止,全職去做志工,早出晚歸。沒有利益的,付出去就不求了。」

  因此,石漢秋深感這種無私偉大的愛,值得推廣,讓更多人知道。透過慈濟,他認為能集合志工的力量,比較有規模,有規劃地去做事,「一個項目太大,一個人也做不來。一起做,這種做法就更加有規範、更有效率。」

  石漢秋發現用組織行善,做的機會比較多,可以累積經驗,「能夠做得比較多,時間上也比較持續不斷地做。」他補充道:「慈濟的帳目很清楚,用在刀口上,不隨便花,每分錢都很放心的(捐出來)。」

2015年10月,石漢秋(右一)在新加坡慈濟執行長劉瑞士(右二)的陪同下,和慈濟實業家團隊參訪慈濟印尼分會。(攝/ 馬慶華)

利他就會成功

  石漢秋認為,成功者的價值觀就是能夠利益到更多的人。他解釋道,「如果是無私的,很多人一定來支持你,你要做產品也好,要做服務也好,你用誠心去做到對人有利益的,這些都是你的粉絲。」

  「如果你是私心的,只顧自己的,那麼身邊只是幾個人幫你,你很難做大,這價值觀很重要,也是成功的觀點。利他很重要,善念很重要,出發點很重要。」他繼續闡述。

  接引石漢秋認識慈濟的是他的生意夥伴沈喜洲。沈喜洲感歎:「我也感恩漢秋,夥伴啊,幾十年了。感恩他無私的付出,給我一個善知識,大家能夠一起做,要感恩。」

  兩人因為有合股公司,所以才有因緣去參與大米發放。沈喜洲在旁讚歎:「他就扛著米去發放,真的感恩他放下身段去做發放,那種心態我覺得很佩服。」

  沈喜洲認為,石漢秋在事業和家庭展现出證嚴上人所說的「感恩、尊重、爱」。而因為石漢秋有善心,就能善解包容,处理事情会容易,更得心应手,才能把一家企業給管理好。

  碲堡置地官網寫著石漢秋的企業價值:「以誠為本,創造價值,分享成果」。這,何嘗不是石漢秋在日常生活中所實踐的呢?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