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燈會 走春 賞櫻

躍入海洋,一窺海平面下的美麗與哀愁

欣傳媒/ 2021.04.13 00:03

地球是顆藍色星球,約有將近三分之二的面積為海洋,海洋乘載著維繫地球正常運轉之責,它是孕育生命的起源地,也為調節氣候出了一份力,若以人類的角度來說,海洋更是扮演著關鍵的角色,包括交通運輸、漁業資源等。在過去,我們總認為海洋「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如今也因海洋資源漸漸消逝才讓眾人紛紛驚覺海洋保護的重要性,而我們則必須肩負起守護海洋的重責大任,讓這片生機無限的蔚藍得以繼續湛藍。

新聞圖片海洋資源並非取之不盡,若無法減少對其的傷害,海洋帶來的美麗將不復存在(圖提供/123RF)

 

關心海洋 你我都有「塑」

而海洋目前所面臨的問題除了因氣候變遷造成的生態環境改變外,有許多都是由人為因素導致的問題,其中廢棄物汙染對於海洋生物是最直接影響的,也是與我們息息相關的,廉價與便捷的塑製品已成生活常態,但據估計,每年至多有約 1,200 萬噸的塑膠垃圾流入海中,而塑膠垃圾也占了海洋廢棄物的9成,因塑膠持久、不易被分解的特質,導致塑膠垃圾一旦流入海中,除非透過人為清除否則會持續沉浮於海中,並被洋流帶往全世界各個海域,而這些日劇增多的塑膠垃圾則會不斷被海洋生物誤食,導致生物的胃漸漸被塑膠垃圾占滿而無法再進食,最終只能步入死亡。

 

針對塑膠垃圾,綠色和平(Green Peace)提倡3個R作為解決方法:減量Reduction、重複利用Reuse以及重新思考Re-Think, 儘管當今無論公、私部門都大力地對海洋垃圾進行清理以及整頓,但唯有減少汙染源-塑製品的使用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這是一個橫跨世代、族群的共同議題,從源頭減量,才能將環境永續傳承。

新聞圖片由綠色和平菲律賓辦公室所設計的大型裝置藝術,透過一尾滿肚都是塑膠垃圾的擱淺鯨魚喚起大眾對海洋塑膠垃圾危機的注意(圖提供/綠色和平)

 

海洋中的鬼魅 「幽靈漁撈」成為海洋生物的死亡威脅

被稱作「幽靈漁撈」的廢棄漁網也是海洋生物的殺手,如同其陰森的名號,即使已無人在使用,卻仍持續進行「漁撈」,對海洋生物進行無差別式抓捕,隨著捕撈器具的進步以及漁業範圍的擴大,讓這些海中殺手潛藏在世界各處海域,無論在海洋、沙灘和內陸水域皆可見其蹤跡,威脅著水中生物的生命安全,且因商業漁船使用的漁網較為堅固,因而導致生物若纏上便等同邁向生命的終點,若魚群不幸被「幽靈」纏上而死亡,其屍體會因腐爛而發出氣味,進而吸引其他魚類靠近,使得一而再、再而三地演變為死亡循環。可別以為只有小魚才會落入漁網陷阱中,大型海中生物如鯨魚也經常亡命於幽靈之下,當鯨魚身軀被廢棄漁網包覆後,雖無立即性地傷害,但會逐漸讓鯨魚的活動受限,最終導致無法浮上水面換氣而溺死於海洋中。試著想像,海洋中的廢棄漁網宛如馬路上的「三寶」,當魚類悠游的過程中卻倒楣地纏上死亡危機,實屬海洋中一大威脅,正如聯合國糧食與農業組織(FAO)漁業與農業組主任野村一郎(Ichiro Nomura)於2009年發表的報告所言「如果國際社會不採取有效的作為來整體性地處理海洋垃圾,留置在海洋環境中的漁具將會持續累積,而其對海洋生態系的衝擊也會持續惡化。」

新聞圖片被稱作「幽靈漁撈」的廢棄漁網,雖已無人使用卻不知不覺地在海中大肆濫捕(圖提供/Ocean Voyages Institute)

 

唯有親臨 才能更加珍惜

氣候環境的變遷,對生態造成的影響愈趨加劇這是不爭的事實,環境保育已成為當今迫切的問題, 1970年代環保意識逐漸興起,但若保守估計,從18世紀工業革命起,各式汙染早已不自覺地對環境造成傷害,如今我們麼環保措施也只能算是補救,更何況許多未開發或開發中國家對於環保概念仍舊一知半解,畢竟在經濟發展尚未穩定的情況下,環保政策就如同空談無法發揮作用。

 

而台灣,因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與地形,與山海之間的關係皆密不可分,以往民眾的視野大多聚焦在山林之間,因此對濫墾濫伐、砂石盜採、林木保育這些「看的見」的問題較為關心,但卻忽略了海底下「看不見」的那一面, 也許是因為台灣以農業立國,缺乏對海洋的認識;也許是因為傳統的民俗信仰,讓大海瀰漫了危險與禁忌的氛圍,儘管台灣四周環繞著一片片的蔚藍,但台灣人民卻對海洋十分陌生,對於「海鮮文化」可能還來的熟悉,而這種陌生,便是來自於對海洋的不了解,當我們站在海平面上,永遠不會知道海平面下的美麗或其遭受的威脅。

新聞圖片別因為隱藏在海平面下,就因此忽略了水底世界的美麗景色(圖提供/吳永森)

大海一直都在,從岸上觀看也永遠保持著深邃的湛藍,但海面下的一切或許早已不同,如果你是漁夫,你會發現漁獲量愈來愈少;如果你是潛水客,你會發現魚群與珊瑚正面臨威脅。當你縱身潛入水中,你才能親身感受到海洋世界的美麗與哀愁;當你實際感受到了海洋之美,才會深刻地體會海洋保育的重要,台灣是個海島,海洋與我們的關係密不可分,海洋保育對我們來說並不偉大,反而是個自私的課題,因為海洋的變化確確實實地影響著我們的生活,我們首當其衝地面對人類造成的汙染與破壞,海洋保育不僅是為海洋而發聲,也是為了確保下一代的海洋資源能夠不被破壞殆盡。身為台灣人,海洋保育不只是期許,更是責任,將海洋之美永續保存便是刻不容緩的議題。

 

海洋活動興起 是利還是弊?

還記得水下攝影師吳永森在受訪時曾說「在東北角潛水時,看見沿岸有許多釣客以為水下魚群豐富,下水後才發現海中能見度低,魚類甚少,難道這些釣客都不知道水面下沒有魚嗎?」吳永森的這個疑問正點出台灣人對於海洋的問題所在,從陸地上看,海是一片似乎沒有盡頭的蔚藍,當你將自己放入海中,才能夠真正感受到海洋。近年隨著戶外活動的興起以及疫情的影響,許多散佈在台灣各處的遊玩景點被賦予了新的體驗,海洋遊憩活動也因此大幅度地增長,各式水上、水下活動順勢而起,除了知名度本就高的澎湖、墾丁等地有浮潛、潛水,全台各地還興起SUP 立槳衝浪以及獨木舟運動,不僅兼顧娛樂以及運動兩項要素,更提供給民眾接觸海洋的新機會。

新聞圖片許多潛水愛好者認為雖然海洋活動或多或少會影響到海中生態,但當親自體會到海洋的美麗,才會發自內心去珍惜,後續延伸出的保育行動會創造更大價值(圖提供/123RF)

如果問及是否贊成海洋旅遊商業化,相信會有正反兩派的論點相互交鋒,而無論是支持與反對,其實都是各自對海洋保育的不同看法罷了,商業活動與生態保育雖看似水火不容,但由於彼此都是以海洋作為藍圖而衍伸出不同的切入角度,若能兼顧兩者更能創造出更深邃的海洋文化。舉個簡單的例子,小琉球的海洋活動以可以近距離觀賞海龜為特色,但若因生態浩劫而造成海龜消逝,反而失去了吸引旅客的特點,對當地觀光業者也會造成相當大的衝擊,因此若業者能夠肩負起宣導環境保育的任務,一方面讓環境能夠永續循環,另一方面也能確保自身商機。相同的道理也可延伸至漁業,如果將海洋視為銀行,每一條魚都代表著現金,以長遠的眼光來看,若能在漁業與生態保育間取得平衡,這些魚便會如同利息般源源不絕,達到長久發產的效益;倘若在短時間內過度捕撈,如同現金全被領出,留下的只剩下一望無際的枯寂。

新聞圖片小琉球的海龜為當地海域的一大特點,也為當地潛水業者帶來商機,因此取得商業發展以及環境保育的平衡,才能永續經營(圖提供/島人海洋文化工作室)

 

透過海洋健康指數 診斷台灣各項症頭

你是否聽過海洋健康指數(Ocean Health Index, OHI)呢?這項指數是由美國國家生態分析及合成中心(NCEAS)及國際保育組織(Conservation International, CI)與數十位海洋研究學者於2012年共同合作,並於「自然期刊《Nature》」發表的分析方法,這項指數特別的是將人對環境的影響納入評量範圍,選出最具關聯性的10項海洋生態能力作為評比標準,因此其所評估出的結果更貼近民眾日常,而這項指數也因具有公信力而被聯合國採納。在10項評比標準中,「觀光及遊憩 Tourism and Recreation」、「在地感 Sense of Place」兩項評比標準則是最與我們息息相關的,「觀光及遊憩」以人們在海岸區域所獲得的愉悅及經驗價值來作評估,在不破壞海岸環境的前提下,創造越高的娛樂價值,評分越高;「在地感」則顯示當地人們對海洋文化及環境的認知與意識,評斷依據為對瀕危物種的保育情形,以及對重要生態區或具有特殊歷史文化、休閒美學意涵地區,所設立的特定海洋保護(留)區比例,佔比愈高則愈高分。

 

從結果來看,台灣的平均分數為71分,在世界排名第77名,而上述提到的「觀光及遊憩」與「在地感」卻分別只得到28分以及45分,名列各項標準的吊車尾,由此可推論在遊憩觀光的層面,台灣的海洋旅遊依舊相對缺乏,無法有效地將台灣豐富的海洋資源轉化為觀光資源,雖然在其他項目如海岸保護力、海洋生計等表現亮眼,但倘若無法將台灣多元的海洋面貌推廣給民眾,民眾依舊會認為海洋危機四伏、暗潮洶湧,因而產生退卻之心。

新聞圖片由海洋健康指數可得知台灣的海洋遊憩產業以及民眾對海洋的意識仍有進步空間(圖提供/Ocean Health Index)

 

台灣6大潛水水域 迷人與璀璨的海底萬花筒

目前台灣共有6個可以潛水的水域,分別為台灣本島的東北角與墾丁,以及離島的澎湖、小琉球、綠島與蘭嶼,每一個水域都有各自的特色,也都憑藉著獨特美景吸引絡繹不絕的旅客。位於本島的「東北角是距離都市最近的潛點,其中又以龍洞最為出名,因其地形單純適合初學者,若是潛水老手,八斗子祕密花園與潮境公園則是私房秘境,生態豐富且魚群種類多元,幸運的話還有機會見到河豚、腫紋多葉海蛞蝓與獅子魚,但因東北角為東北季風迎風面,10月過後海流較不穩定因此不建議冬天前往哦!若要在台灣本島感受到南島熱帶風情,那絕對非「墾丁莫屬!墾丁一年四季水溫平均 25度,全年皆適合下水,海底下的生物種類更是豐富,多元的珊瑚景觀更是遠近馳名,萬里桐與後壁湖是最為人所知的潛點,若想在更深入,大咾咕斜坡、出水口與和界都是潛水客的寶地,但海流較強因此須特別注意。

 

離島的水域更是精彩,最熱門的「澎湖」陸地、海洋觀光資源皆多元且完善,七美島與南方四島國家公園生態資源豐富,海域珊瑚礁生長茂密,更有紫色珊瑚與東吉之狼等特色景觀,有機會也可以到鎖港將名信片投入海底郵筒,寄出一份難忘的回憶。若想要看海龜,「小琉球」則是首選,距離高雄約1.5小時的航程比起其他離島方便許多,一年四季也都適合潛水(冬天能見度較高),特別要注意的是,海龜屬於保育類動物,任何與海龜的接觸都是被禁止的,因此在欣賞海龜萌翻天的模樣時,也發揮出優質潛客的精神哦!

新聞圖片小琉球潛水以能近距離觀賞海龜而聞名,但可遠觀不可褻玩,觸碰到海龜可是要罰款哦!(圖提供/吳永森)

東部的兩個離島-綠島以及蘭嶼則是潛水愛好者的秘境,因交通較不方便,因此遊客人數比起上述潛點都相對少,人為的破壞也隨之降低,「綠島」水域則以能見度高聞名,至多可達35公尺,還曾被評為世界百大潛點,從初階的鋼鐵礁到難度較高的大峽谷都能輕易感受到蔚藍之美。而由大自然的壯麗與南島文化的愜意交織出的「蘭嶼」更是另一個海上桃花源,無論是東清部落、朗島部落或其他潛點,都能找到海洋寧靜的美,而位於紅頭部落外的八代灣沈船可說是一大看點,從1983年起便躺在港灣裡的韓籍「堡壘號」貨輪早已成為海洋中生態系的一環,居住著不少海洋生物,而到蘭嶼特別要注意的有兩點:一為蘭嶼大多水域洋流較強且深度較深,因此適合有經驗的潛水客;二為達悟族飛魚祭期間禁止入海潛水,這段期間就好好享受島上的風光吧!

新聞圖片藉著蘭嶼水下的高能見度,一窺八代灣沈船的壯觀景色,長年旅居越南的吳永森攝影師表示蘭嶼是他最喜歡的台灣潛點(圖提供/吳永森)

 

將海平面下的風景轉化為藍色能量 守護這份驕傲並且與國際接軌 

台灣四面環海,在地形、氣候、洋流等多重因素的交織下匯集成一片海洋生物寶庫,西半部因地形相對平坦,江流挹注形成紅樹林生態系;南部及離島則有著不僅絢麗,更是孕育海洋生物的珊瑚礁生態系,據研究,有四分之一的海洋生物曾短暫或永久地居住在珊瑚礁生態系中,由此可以其所蘊藏的豐沛能量;東部則因地形陡降以及黑潮終年流經,洄游性魚類與大型鯨豚則為東海岸增添生命力,台灣周圍如此豐富的海洋環境應當更加珍惜,也應當向外推廣。

 

台灣常以「美食」與「人情味」為特點進行觀光宣傳,但在這座三萬六千平方公里的島嶼上也蘊含著許多珍貴且不容錯過的風光地景,海洋當然也不例外,身為海洋島國的子民,我們應當從認識與擁抱海洋開始,親身了解到台灣海域之美才能更加珍惜與守護這片海洋,進而將海洋視為台灣的驕傲,且向外傳遞這份藍色能量。

 

欣旅誌 第33期 ▶▶ 水面下的藝術博物館

- 躍入海洋,一窺海平面下的美麗與哀愁

- 蔚藍之中的鏡頭,以影像守護海洋生態的水下攝影師-專訪吳永森、蘇淮

- 《水下三十米》挑戰標竿 為你呈現水下原色美景-專訪金鐘獎製作人李景白

- 透過《男人與他的海》帶領群眾重拾身為海島國家的驕傲-專訪黑糖導演黃嘉俊

====

文/吉米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