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後疫情時代是傷害還是祝福?

新星聞/ 2021.03.26 00:00
新星聞狂報/台北報導

新冠疫情為地球人類生活按了暫停鍵,壞消息是經濟損失慘重,好消息是生態環境和城市空氣、水和噪音污染幾乎消失。幾個月來,居家隔離、關店歇業的人們懷念疫情爆發前的熱鬧興旺,有限的出門放風時卻很享受城市的安逸,街道的清靜和空氣的清新。後疫情時代,人類是否能夠、願意或者應該恢復到之前的「常態」,包括污染、噪音和生態破壞?或是人類是否可以借此「重啟」的機會讓城市更智能化?
在全球封鎖期間,機器人和無人駕駛飛機肯定會出現。目前許多國家已經使用機器人來進行醫療物資運送、在食品救濟站負責消毒清潔、為居家隔離的人們提供了虛擬交流平台等工作。美國甚至將無人駕駛飛機監控立法納入快速通道。機器人在未來「智能城市」環境中在體力和腦力活動層面為人類提供更多助益。

因著疫情無人機和機器人產業將會興起。圖/擷取自網路
大數據及互聯網是智能城市未來發展的趨勢。現在許多城市已經通過基礎設施中嵌入的傳感器在收集大量數據,包括路燈燈柱,而且在跟蹤觀察一系列數據模型,從空氣質量、交通狀況到人員流動。而且,民眾可能有史以來第一次對這類信息開始感興趣,因為這些數據跟市民的健康和福祉有直接關係,比如多少輛汽車開進了市中心,公園裏聚集了多少人,等等。這些數據直觀、及時、動態地展示了當局的政策、政令在城市生活中引起的變化。關於此數據的最有力的事情之一是「議會可以看到政策變化後,這些變化如何在城市中實時進行。」更重要的是,這些城市生活脈動與氣候變化的關係也一目了然。當交通流量減少一半時,二氧化氮(NO2)含量降低了25%;隨著城市不斷解封,交通流量恢復到平常的80%,空氣污染也相應加劇。雖然這段美好時光轉瞬即逝,但留下的大量數據可以為解決大氣污染、氣候變化等重大又緊迫的問題提供直觀的證據,幫助人類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成為決策者的武器。

我們已經進入互聯網和大數據的時代。圖/擷取自網路
後疫情時代為城市管理者和決策者提供了一個難得的升級換代機會:是否可以通過鼓勵使用電動汽車和自行車,達到永久性改變交通運輸版圖的目的。現在有一次很寶貴的機會重新設計疫情以及應對疫情所需要的交通系統。如果我們要充分利用這個機會,我們就必須計劃和提前思考。有些城市已經開始了這種思考。巴黎正在試點「15分鐘城市」— 日常生活所需可以在15分鐘步行或騎自行車距離之內,類似發散式微型中樞的設計。在防疫隔離期間,遠程辦公成為常態,效果令人樂觀,一些企業和機構開始重新評估在市中心昂貴的辦公樓裏集中辦公的需求。

許多城市都開始推動15分鐘生活圈的城市計畫。圖/擷取自網路
然而,想要構建智能城市不能單靠大數據和少數人,而是人人都要參與。因為實際上數據很笨;它可以告訴你市中心有多少行人在逗留,但無法告訴他們為什麼今天決定這麼做。智能城市必須有市民、行為學專家和社會政策制定者參與,絶不只關乎數據和科技。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