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科工館~識水年華—水利防災文物展

大成報/ 2021.03.12 16:20
新聞圖片【大成報記者張淑慧/高雄報導】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以下稱科工館)與經濟部水利署水利規劃試驗所(以下稱水規所)於 110 年 3 月 12 日(週五)至 110 年 4 月 11 日(週日)共同主辦「識水年華—水利防災文物展」。展出科工館第一批的水利防災物件,透過焦點展品—大型三軸壓縮試驗儀(長 260cm、寬 86cm、高 340cm),一覽曾文水庫建設的時代背景,並同時呈現試驗儀的考究成果,讓民眾認識避洪減災的基礎建設,也正視節水行動的重要性。
開幕之始即搭配缺水的議題,提醒曾文水庫近日有效蓄水率不到 15%,藉此呼籲大眾愛護有限的水資源。行政院災害防救辦公室的王怡文副主任也特地來到文物展開幕現場,指出文物是人類文明的精鍊,而科工館以「識水年華」這個具有文青味道的展名,將比較剛性的水利災防物件規劃呈現,不但回應我國對於災防科技演進的重視,相信參觀民眾來到這個場域能夠看到文物的歷史可以被留下來而能感同身受。經濟部水利署王藝峰副署長在開幕致詞中提到:「最近臺灣面臨 57 年來最嚴重的旱災,像曾文水庫這類的水利建設正是讓臺灣經濟起飛重要關鍵基礎設施,能夠在抗旱對策的水源區域調度上發揮重要的效果。藉由這些水利防災文物的展出與早年水庫建設歷史的回顧,可以讓我們年輕一代了解一步一腳印的重要,水利建設的完成是需要全民的共識以共同面對未來可能的氣候變遷及各種災害。」
為建立臺灣災害防救科技物件蒐集典藏機制,以記錄我國災害防救科技發展歷程。來自水規所轉移的一批水利防災物件,為本館啟動我國災防科技物件蒐藏計畫以來首批水利災防物件。水利規劃試驗所陳春宏所長特別感謝科工館,提供更好的環境與人力來保存原先放置在水規所有限空間裡的水利設備,這些都是早期用於水利工程收集資料的重要儀器,如今來到科工館能更好地詮釋水利歷史,提供大眾科普教育。科工館陳訓祥館長在致詞中,特別感謝行政院災害防救辦公室、水利署及水利規劃試驗所在科工館執行我國災防科技物件蒐藏計畫案上的大力支持,科工館將持續累積進行,希望能滴水穿石,期望未來臺灣能真正成為全世界災防文物研究的重鎮。
本次展出焦點是一套三件含有電動夯實機、試體搬運機、大型三軸壓縮試驗儀,在民國 50 年代建設曾文水庫之試驗儀器。現場撥放蒐藏幕後與考究發掘大型三軸壓縮試驗儀背後故事的歷程影片,以及曾文水庫施工紀錄影片。曾文水庫自民國 54 年開始建造,62 年完工,造價新臺幣 60 億元,其中的 20%來自日圓貸款,計有 12 億元。在那物資相對缺乏的年代,水庫建設規劃初期,為瞭解壩址的基礎強度與壩體本身的穩定性,訂製大型三軸壓縮試驗儀器進行試驗。現場除了可見大型三軸整套設備外,還可看見用於大型三軸 1:1 原尺寸的土壤試體實體(直徑 300mm*高 600mm),與當年製作試體的模具;模具上還印有當年因日圓貸款而委託訂製的公司商標,以及水規所前身臺灣省水利局規劃總隊的年份標籤。
為使觀眾瞭解一般實驗室用之小型三軸與大型三軸所用之土壤試體尺寸的不同,開幕當日現場還有來自水規所的大地工程技師鄭孟雄博士為現場民眾進行解說,同時展示了小型三軸之土壤試體實體(直徑 36mm*高 76mm),藉以作為尺寸對照與土壤試體內容的說明。另一方面,現場也展出用於量測河流、湖泊及管道的水流速度之旋杯式流速儀與森式流速儀;還有在進行水利工程規劃時用於模擬試驗所使用的模型,例如管柵取水工模型、阿公店水庫溢洪管改建前模型等十多件文物,觀眾可以透過文物展示,瞭解平時用水的便利,來自龐大且環環相扣的各項水利工程工作;颱洪災害侵襲時,能高枕無憂,則源於多少水利試驗、反省與準備。
本次展出水利防災物件共 13 件,這些來自於水利規劃試驗所捐贈之物件,皆為水利防災範疇中,避洪減災的基礎建設需用之規劃與試驗儀器設備。去年無颱風為水庫帶來豐沛的蓄水量,今(110)年,節水抗旱已成為疫情之下的另一場全國運動。期望藉由本館此新一批的水利物件蒐藏,帶引社會大眾認識避洪減災的基礎建設,體會開源節流的重要性,透過自主防災觀念的建立,形成具防災韌性的臺灣。
地點: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 地下一樓 開放式典藏庫
展期:110 年 3 月 12 日(週五)至 110 年 4 月 11 日(週日)
※焦點展品—大型三軸壓縮試驗儀,於開放式典藏庫常態展出。

新聞圖片新聞圖片

熱門關鍵字:

地方新聞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