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燈會 走春 賞櫻

「藝術家進駐工研院」創新實驗計畫 期中成果分享記憶詮釋與超人類

爽爆新聞網/ 2021.03.06 13:02

【記者羅林/新竹報導】
文化部為促進科技藝術工作者與科研人員跨領域合作,鼓勵科研單位對藝術工作者開放實驗室,委託財團法人工業技術研究院執行「Arts@ITRI藝術家進駐工研院」創新實驗計畫,徵求科技藝術家及團隊提出進駐構想。3/5日的期中分享會在台灣電力公司「電幻1號所」進行階段性成果發表,分享4組科技藝術團隊的實驗創作情形。

▲主持人凌天教授深入分析科技與藝術合作。

這次分享會邀請陽明交通大學建築所教授凌天擔任主持人,分析4組科技藝術團隊各自針對「人何以為人」,如何面對當代技術對人的介入與恆存記憶,分別從情感記憶、電腦辨識與新知覺創造進行實驗計畫。今年度「Arts@ITRI藝術家進駐工研院」創新實驗計畫選出4位藝術家:黃偉軒、謝杰樺、劉千瑋、賴俊廷,進駐新竹的工研院,與科研人員進行「理解」、「實驗」、「共融」與「製作」四階段的科藝共創計畫。

▲藝術家劉千瑋說明科技藝術計畫與進程。

黃偉軒與劉千瑋從過去的記憶進行考究,探討人如何保存、再現及詮釋記憶。黃偉軒重新建模1980年代的西門町,藉由聲音、建築等,思考如何拉近虛擬和真實的距離,並結合智慧辨識與新媒體實驗室,挑戰運用VR科技創造數位分身。劉千瑋將原本苗栗老家土埆厝中的紅眠床與土蜂巢,與智慧製造實驗室以3D掃描列印的方式,還原曾經存在的「空洞」,探索當代技術如何呼應傳統工法背後的意義,並藉由此次進駐機會,實踐3D列印科技、電腦斷層掃描與文物保存結合的數位經驗。

▲藝術家謝杰樺與智慧影像分析實驗室共同簡報。

謝杰樺與賴俊廷則是直視科技,思辨「人何以為人」。謝杰樺與安娜琪舞蹈劇場以舞者交互纏繞的肢體,邀請智慧影像辨識實驗室判讀這種「新人類」能否被認可為「人」;藉由與AI展開無數場的辨識競賽,探討科技介入人類身體與生活所產生的衝突性。賴俊廷結合智慧影像辨識及新媒體兩個實驗室,開發「舌板電擊起電器」,試圖創造新感官接收既有知覺,並想像未來觀展者藉由起電器將舌頭觸覺轉化為視覺及聽覺的可能性,從中探討人類渴望科技的力量,卻又不想受到支配的矛盾。

▲藝術家賴俊廷與智慧製造整合實驗室說明實驗過程。

今日分享會的參與者包括臺中國家歌劇院總監邱媛、超維度互動創意總監蔡宏賢及許多科技藝術工作者。計畫主持人暨工研院經理施香蘭表示,本次分享會設計讓4組科技藝術團隊互相詰問,希望彼此之間的文本可以相互參照。提供活動場地的台電公共服務處長袁梅玲表示,台電近年致力於支持藝術家進行科技創作,2019年以「綠能、智慧與未來」為核心所創建的「電幻1號所」,曾獲得2020德國紅點大獎等國際獎項,未來將持續支持藝術文化與科技、能源匯聚合作。

文化部期許「Arts@ITRI藝術家進駐工研院」創新實驗計畫可成為科技藝術的能量來源,攜手工研院串連不同產業、形成多樣性的科藝網絡,持續催生新技術與內容高度融合的創新文本,為臺灣科技藝術生態系「充電」、持續提供創作動能。未來期能擴大科技藝術生態圈,促進更多的藝文創作者、企業、科技領域研究單位等聯手共創、拓展科技藝術創作的多元想像。本計畫相關資訊請參考Arts@ITRI計畫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ArtsatITRI/),或諮詢窗口,工業技術研究院柯小姐03-591-2582([email protected])。

熱門關鍵字:

財經生活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