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發表在醫學頂級期刊英國醫學雜誌(BMJ)旗下子刊《BMJ Case Reports》上的一篇病例報告中,來自紐西蘭的醫生們描述了一名罕見的慢性病患者,經過全植物性飲食後,疾病完全康復,使其擺脫了八年的血管性疾病痛苦。
這名63歲的女患者罹患青斑樣血管病(livedoid vasculopathy),這是一種罕見的慢性疾病,表現為由小腿皮膚血管閉塞,引起嚴重的疼痛潰瘍,發病率為十萬分之一,平均發病年齡為32歲,更常見於女性。
目前還沒能發現該病的確切病因,也沒有公認的治療方法,儘管一些患者報告說用抗凝血藥物和加壓襪會有一定的效果。然而,對於更多患者來說,並沒有效的治療方法,且痛苦如影隨形。
這位女患者是從2006年發病,她常見症狀是小腿和腳上偶爾出現瘙癢的紅斑、腿部腫脹,然後形成疼痛的化膿性潰瘍。自從2008年以來,她每隔幾週或幾個月就會出現新的潰瘍,主要是由於衣服與皮膚摩擦或輕微受傷引起的,症狀在夏季時會明顯加重。
為了減少潰瘍和腫脹,患者穿了加壓襪,但只要一脫下加壓襪後,就會導致疼痛的傷口潰瘍再次出現。長期的疾病嚴重影響了美觀,導致患者身心都遭受巨大的痛苦。她堅持了很長時間的治療,但病情卻沒有得到改善。
2013年一次潰瘍發作期間,這位絕望的患者表達了「願意嘗試任何可能緩解症狀方法」,醫師建議她嘗試「全植物性飲食」,因為有部分理論認為全植物飲食對於血管內皮有改善的機制。
全植物飲食是現代的健康傳統飲食,除了盡量不食用動物性食物,還強調了食用最低限度加工的食物。這類飲食著重在植物,包括蔬菜、水果、全穀類、豆類、豆莢類、種子、堅果和健康脂肪,如酪梨、椰子或橄欖。
在一個月後的隨訪中,患者的損傷癒合有所改善,並稱症狀比過去幾年少了很多痛苦和麻煩。一年後,她的病情完全得到緩解,這是大約8年以來她第一次沒有任何症狀,她形容「生命重獲重生」。而且,患者曾在聖誕節期間,中斷全植物性飲食,結果疾病隨之復發,因此醫師合理相信飲食以及疾病之間的因果關係。
青斑樣血管病患者可嘗試蔬食改善症狀
林口長庚皮膚科醫師陳偉迪解釋,雖然青斑樣血管病疾病明確原因還沒有確認,但患者應該是具有基因上的變異。「臨床上針對患青斑樣血管病的治療,常會使用抗凝血藥物、高壓氧治療,必要時會使用止痛藥物。至於全面蔬食對於疾病控制是否有效,陳偉迪表示值得一試,但是臨床上也有看過全蔬食的人罹患此病。
「目前很難憑著這個個案確定是全植物性飲食直接導致了青斑樣血管病的改變,文章中有推測,可能是動物性蛋白對於回復血管內皮細胞功能與NO製造有關,進而影響抗凝血和抗發炎效果。」陳偉迪分析,還有一種可能性是因為減少動物性食物,能夠控制血液中高濃度的三酸甘油脂和膽固醇與高血壓,進而改善疾病。
他總結,青斑樣血管病疾患者確實可以嘗試看看蔬食,但是不一定對每個人都有用。這種全植物性飲食的飲食療法,或許是治療血管炎或血管病的一種潛在療法,但進一步的研究肯定是有必要的,這樣就可以找出潛在的機制是什麼。他特別提醒,這種疾病可能拖好幾年又易復發,患者應避免久站。
原型蔬食降低癌症、心血管疾病風險
近年來,強調原型食物、蔬食的飲食越來越多。北投健康管理醫院營養師潘富子表示,「彈性素食飲食」就是去年國際推薦的飲食方式之一。這種飲食法源起自美國知名營養師白勒特諾(Dawn Jackson Blatner),認為想要得到茹素的健康益處,不需劇烈改變飲食習慣,可以不用全然放棄吃肉,但大多時候以茹素為主。以多吃蔬果、少吃肉為原則,飲食攝取上建議可多攝取非肉類蛋白質(豆腐、黃豆或雞蛋)水果和蔬菜、全穀類及乳製品,增加植物性蛋白質的攝入可以有效的降低血脂、血壓。長期採用彈性素食飲食法,選擇正確的食物及控制熱量的狀態下,也可幫助有效控制體重。
根據國民健康署105年健康行為危險因子監測調查(BRFSS)結果,18歲以上成人每日攝取3蔬2果比率僅達12.9%(男性9.4%,女性16.3%),顯示國人成人的蔬果攝取嚴重不足。潘富子提醒,植物性食物中的脂肪和膽固醇含量低,並且含有豐富的維生素、礦物質,及更多的膳食纖維可促進腸胃蠕動、腸道益菌生長、降低血膽固醇。蔬果中的植化素還可以降低身體的發炎反應,進一步降低癌症的發生機率。
參考資料:Remission of long-standing livedoid vasculopathy using a whole foods plant-based diet with symptoms recurrent on re-challenge with standard Western diet
文/林以璿 圖/蘇鈺婷
>> 加入 Heho健康 LINE@ 好友,健康知識不錯過!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