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疫情期間固然應提防病毒上身,避免感染,卻也導致長者們大大減少出門活動的意願,一旦活動量驟減,恐加速活動能力退化與認知功能的下降。知名皮鞋企業足健康醫學團隊鄭融物理治療師提醒,隨著年紀增長,身體的素質、免疫力都會因為衰老而退化,尤其中高年齡層的族群通常在冬天時活動量較少,加上疫情的影響,更應設法維持基本活動量,以免疫情過後更加衰弱。
老年人半數有退化性膝關節炎! 真相:少動反而傷關節
以國人最常見的退化疾病「退化性關節炎」為例,鄭融指出,65歲以上的人有一半有退化性關節炎,常見症狀是起床時關節僵硬卡卡,活動後狀況好轉,但隨著壓力不斷累積,關節出現痠軟無力的症狀,下樓梯時尤其明顯,在氣候變化時,也會因為氣壓變化、關節中的微小氣泡擴張,產生脹痛痠軟的症狀,長期慢性發炎造成軟組織增生,也會使關節呈現肉眼可見的腫脹變形,不過因為變化緩慢,自己不易察覺,很多人會到軟骨磨損疼痛才發現自己罹患退化性關節炎。
退化性關節炎好發族群以女性跟肥胖者居多,除了先天結構差異,過去女性的運動比例普遍比男性來的低,連帶使得關節再生速率比較差,鄭融說,這其實是很多民眾都有的迷思,「很多人以為預防退化性關節炎,就必須防止軟骨磨損,因此要盡量少動、省著點用,事實上卻是愈省著用,壞得愈快」。
預防勝於治療! 「動起來」比吃更重要
為什麼少動反而傷關節?關鍵在於關節補充營養、新陳代謝的方式,鄭融說,「關節裡的血管相對較少,養分交換是靠壓力差來進行,因此關節軟骨需要被擠壓,協助裡面的代謝廢物完成比較強力的新陳代謝,如果運動少,關節受到的擠壓撞擊也比較少,養分交換的速率就會跟著變慢。」
鄭融也引述近年一項研究表示,這項長達20年追蹤研究,針對有運動習慣的人和沒有運動習慣的人,比較兩個群體的膝關節軟骨厚度,結果發現有運動的人的膝關節軟骨厚度,比沒運動的人多出30%;他也分享了一則真實案例,曾有一名30幾歲男性,每天使用電腦長達10幾個小時,荒廢原本的運動習慣,結果在短短一個月後,膝蓋就開始痠軟疼痛,更不用說現在50歲的青壯年世代,坐辦公室的比例相當高,當膝關節長時間彎曲,裡面的軟骨受到壓迫,造成軟骨軟化,最後就會出現關節退化的現象。
對於很多民眾熱衷以食補的方式保養關節,鄭融提醒,營養品可以提高血液中適合關節生長的營養素濃度,讓關節在恢復過程有源源不絕的原料,但要如何將這些原料送進關節裡?「最核心的做法還是要運動,讓關節需要的養分可以從血液進入關節裡面,吃下肚的營養品才有意義。」
▲隨著疫情拉警報,專家提醒中高齡族群若活動量驟減,恐加速活動能力退化
運動入門鞋挑選4撇步 動態足壓量測挑出最實穿好鞋
關節不適、運動傷害是許多人中斷運動的主因,選擇一雙適合自己的運動入門鞋款,可以從根本降低風險,讓運動習慣維持更久,真正達到健身效果。鄭融強調,一雙好的運動入門鞋款,必須注重楦型、前楦、護跟及鞋墊的設計。
1. 楦型要合腳:為父母或自己選擇第一雙運動鞋,比較直觀的選鞋方式,建議從台灣本土品牌的運動鞋入手。有本土鞋業者以全台門市「動態足壓量測」累積的20多萬筆大數據為基礎,設計出適合台灣人腳型的楦型。
2. 前楦頭翹起:平常少運動而想開始運動的人,通常會有阿基里斯腱跟小腿過緊的現象,前楦頭翹起可以降低對足底筋膜、阿基里斯腱的拉扯。
3. 護跟要夠硬:走路時足跟是全身的第一個著力點,只要有點晃動或歪斜,身體就會牽一髮動全身,護跟夠硬才能有效限制跟骨晃動,不妨用手壓壓看。
4. 鞋墊能緩衝:中高齡族群腳後跟的脂肪墊經常有過薄的問題,足跟容易直接撞擊地板,引發足底筋膜炎、跟骨痛,適合的鞋子的後踝環狀包覆可以集中脂肪墊,填滿護跟和腳跟之間的空隙,讓腳跟鞋子間的關係更緊密貼合不晃動。針對台灣人走路時壓力容易集中在前掌造成疼痛,合適的鞋墊以前掌隆起的設計,貼合橫向足弓,分散前掌壓力,讓前掌推進更省力有效率,還有降低拇趾外翻的作用。
【延伸閱讀】照顧好自己的健康 就是愛家最好的禮物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48884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