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柯文哲 av 九淺一深

手腳異常肥大是危險警訊! 肢端肥大症應早期治療

Heho健康網/Heho編輯部 2021.01.21 11:00

一名母親因緣際會之下,參與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內所舉辦的《大手牽小手擁抱陽光向前走》肢端肥大症衛教宣導活動,發現自己的兒子與肢端肥大症的症狀十分相似,因而帶著兒子前來看診,經檢查後發現其腦下垂體有一顆 1.3 公分的腫瘤,加上外觀上肢端肥大的變化有 3 至 5 年之久,則立即安排相關治療。

由於兒子是家中經濟來源,若手術治療恐影響生計,好在透過醫師建議以長效生長激素抑制劑治療。經過 9 個月的治療後,體內的生長激素濃度從 20 降到 2.5,穩定控制生長激素的分泌。醫師也提到,多數患者自覺手腳有肥大的變化,但不以為意,也不知道該該掛哪一科,所幸,一場衛教活動拯救了這名患者與他的家人,讓他們可以維持正常生活。

腦下垂體長腫瘤 生長激素恐失控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內分泌暨新陳代謝科楊宜瑱主任指出,據流行病學統計,肢端肥大症發生率為每百萬人口中每年新增 3 至 4 個新病例,台灣每年平均新增約 50 至 60 個病例。肢端肥大症起因為腦下垂體分泌生長激素的細胞出現增生或腫瘤所致,若在青春期以前過度分泌生長激素,則會導致巨人症;若在青春期後,異常分泌的生長激素會導致身體各處肢端肥大,例如手、腳、鼻子、額頭等,此外,也可能導致體內器官的肥大,如肝臟肥大、肝臟腫大、脾臟腫大、甲狀腺腫大等。

肢端肥大症患者病識感低 共病危機不可忽視

然而,多數的患者對於此疾病意識極低,楊宜瑱主任指出,由於肢端肥大症的病程緩慢,病人通常難以察覺且常被誤認是身體老化現象而忽略,未能及早就醫,且多數的患者常因為發現手腳增大導致戒指戴不下、鞋子尺寸越穿越大、甚至無法做精細動作時,才前來就診,但往往到那時候,腦下垂體的腫瘤可能已經過大,甚至可能壓迫到周邊視神經,治療的預後也會比較差。除此之外,大部分肢端肥大症的患者確診時往往已罹病數年,未能第一時間接受治療,因此,許多患者已出現高血壓糖尿病、心血管疾病、頭痛、睡眠呼吸中止症等共病,嚴重影響患者的身心健康。

選擇正確治療 長期抑制生長激素分泌

不過,肢端肥大症並非絕症!患者只要積極就醫、治療,病症及生活品質多能獲得改善。楊宜瑱主任提到,肢端肥大症是由腦下垂體出現腫瘤所致,第一階段的治療仍以開刀移除腫瘤為主,不過許多患者可能因為腫瘤過大,或是手術後仍有殘留的腫瘤細胞,因此會建議這類患者,每個月定期施打長效生長激素抑制劑來抑制生長激素的過度分泌,其長效的特性可將用藥時間拉長,有助提高患者生活便利性,同時也能降低併發症的發生。

定期篩檢 與疾病共存

楊宜瑱主任呼籲,民眾如懷疑自己或親友有肢端肥大症的問題,應求診內分泌及新陳代謝科,目前僅需要透過簡單的血液檢測,就能揪出病症,害怕手術的患者,目前也有新型的長效生長激素抑制劑可供選擇。若已確診為肢端肥大症的患者,每年皆應進行共病的篩檢,每 3 至 6 個月抽血檢查生長激素濃度與荷爾蒙指數,日常生活上更應保持良好作息,配合醫師治療計畫,按照醫囑定時回診。楊宜瑱主任也鼓勵肢端肥大症的患者,可以加入病友團體,勇敢分享自己的故事,透過病友間彼此的鼓勵與支持,同時也能讓更多病友與家屬對疾病有更多的認識。

本篇衛教新聞由諾華提供

文/Heho編輯部、圖/何宜庭

延伸閱讀

沒變胖鞋卻越買越大 「這種病」讓你少10年壽命

別以假亂真,教你辨別9種假性糖尿病!

忙完之後才發現自己整天都沒尿尿?當排尿量異常可能是身體生病的警訊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