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兒時期的小孩雖然會一直哭鬧,但睡著的時候真的是天使,只是當孩子漸漸長大,開始會講話之後,真是讓人覺得自己上輩子到底做了什麼壞事,為什麼小孩又哭又鬧,還伶牙俐齒的唱反調?一歲剛學會走路的時候還乖乖的,沒想到兩歲之後開始會亂鬧、會欺負別人,常常要東要西,但很快就玩膩又開始哭,三歲開始出現「叛逆期」,說好聽一點是有主見,難聽一點就是跋扈,只想趕快丟去學校不想再自己教了,但在學校乖巧的孩子回家來又變得講不聽,到底該怎麼辦呢⋯⋯
其實孩子們在不同年紀,包括腦部、肌肉都有不同程度的發展,自然也會有不同的行為發展,如果能看穿孩子的發展,就能用更好的方式來跟孩子相處喔!
面對一歲的孩子,說話要「簡單」
一歲的孩子雖然開始會說話,但不代表他們就能完整表達自己的意思,或是聽懂大人們複雜的語言,而且因為開始會走路,喜歡衝來衝去、探索各個地方,所以常常闖禍之後只會傻笑,或是根本不知道自己闖禍了。
大人們常常會誤以為孩子這時候已經知道自己在做什麼,所以在孩子闖禍的時候很生氣的罵他,但其實孩子可能「根本就聽不懂你在說什麼」,所以看起來總是「講不聽」。這時候,比起說教,更適合用簡單的指令鼓勵或阻止孩子,或是讓孩子「實際行動」,用身體記住好習慣。
情境一:
比如孩子因為在發育肌肉,很喜歡亂丟東西。
錯誤示範:罵孩子「你怎麼又把東西丟得滿地,這樣要收拾起來多麻煩?等一下誰要收?」
正確方式:跟孩子說「這裡不可以丟東西。」然後帶孩子去一個可以丟東西的地方(比如玩具屋),等孩子玩夠了,再帶著他一起收拾玩具;多練習幾次孩子就會記住哪裡可以丟東西、哪裡不行,而且丟完要收拾。
情境二:
孩子在長牙時會亂咬東西,甚至是亂咬人。
錯誤示範:罵孩子「你怎麼又亂咬東西了?跟你說這個東西很髒,你再咬一次試試看,如果再咬就要打你!」
正確方式:跟孩子說「不可以咬這個」,然後給孩子可以磨牙的東西來咬。
面對兩歲的孩子,要懂得「陪伴」
兩歲的小孩活力充沛會到處闖禍,不過這時候的孩子也是有很多情緒的,如果孩子在大哭大鬧,或是生氣的時候,父母千萬不要跟著孩子的情緒一起哭或生氣,要冷靜的陪伴在孩子旁邊,等他們比較平復了,再引導孩子說出自己剛剛的感受、為什麼會哭鬧/生氣,告訴他們有情緒很正常,但是情緒可以用更好的表達方式。
另外,有時候父母會想跟孩子講道理,但兩歲的孩子還不到發展「同理心」的階段,所以講道理反而聽不懂,甚至會更生氣、更憤怒,爸媽要做的,是理解孩子的情緒,讓孩子學會抒發;等到三歲之後,比較可以講道理,孩子就不太會因為小事而發脾氣,而且也懂得如何接納自己的情緒,會變得更穩定喔!
情境:
當孩子因為被別人搶走東西而生氣。
錯誤示範:你要懂得分享啊!怎麼可以這麼自私?
錯誤示範:對方壞壞,媽媽幫你搶回來!
正確方式:讓孩子發脾氣,然後跟孩子說,「你現在很生氣對不對?媽媽知道你很生氣,因為東西被搶走了對不對?嗯嗯,好,那你要跟媽媽說你現在多生氣嗎?(聽孩子說完)真的很生氣欸!媽媽抱抱你。那下次你還會跟他玩嗎?如果還要跟他玩,你有什麼辦法讓東西不被搶走?我們一起想想辦法好嗎?」
面對三歲的孩子,底線要「明確」
兩歲的小孩語言能力發展的更好,而且活力充沛會到處闖禍,這時候不只會表達自己的意思,也開始發展社交技能,會揣測別人的心思,也會開始評估父母的界線,確認自己什麼可以做、什麼不能做。
這時候爸媽一定要清楚自己的界線在哪裡,不能孩子一哭就投降,也不能心情好就破戒,這樣孩子反而會利用父母的弱點來達到自己的要求,或是被父母的情緒化弄得不知道自己怎麼做才是對的。
情境:
當孩子在沙發上一邊跳、一邊甩毛巾,結果把玻璃櫃打破。
錯誤示範:第一次說沒關係,第二次就揍小孩「你怎麼又打破東西?」
錯誤示範:心情好時罵兩句就沒事,心情不好就把小孩吊起來打。
正確方式:第一次就把孩子叫來,嚴正跟他說「這是不對的行爲」,然後要求孩子收拾善後(撿碎破璃等等)。如果再犯,就要求孩子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起責任,比如禁止看電視多久等等。
文/盧映慈 圖/蘇鈺婷
>> 加入 Heho健康 LINE@ 好友,健康知識不錯過!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