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油芳療.手足按摩應用圖典
結合芳香療法與中醫穴道的治癒力量,改善 120 個身心症狀
作者:丹尼爾.費絲緹(Danièle Festy)、安娜.杜福(Anne Dufour)
出版社:采實文化
責任編輯:江宏倫
推薦原因:我們都知道在中醫理論裡,身體穴位、手腳反射區是人體能量的大門,藉用按摩即能舒通經絡,就能改善不適,而本書更結合「芳香療法」與「中醫穴道」的治癒力量,多管齊下,幫助我們改善肌肉疼痛、腸胃不適、失眠憂鬱等 120 個身心症狀,為身體注入更大的能量、發揮更好的改善效果。
芳香療法入門知識,透過精油治療病症!
精油是從特定的植物上取得的帶有香氣的液體。它們分別從植物的不同部位萃取而來,例如花、葉、樹皮、根、種子。這種植物因為富含香氣,我們稱之為香氛植物。精油通常裝在 5 或 10 毫升的小瓶子裡。薰衣草、檸檬、尤加利等等,常見的精油約有五十多種。
透過精油治療改善病症的方法,就是所謂的「芳香療法」。它是「藥用植物療法」的一支,可是絕不能跟花草茶和植物膠囊搞混。芳香療法的功效比植物膠囊強得多,精油中的活性化合物含量也比一杯花草茶高很多。
因為精油擁有許多不可思議的特性和眾多優點。它能快速且有效地改善病症,只要正確使用,就不怕造成危險。精油可以為我們帶來愉悅的心情和美貌,如應用於香氛、料理、按摩、自製美妝品等,還可以改善病症。
精油會非常有效,是因為每一種精油都含有上百種化學物質,因此能用來治療好幾種問題,而且效力快又好。特別是以下幾種狀況:
- 日常小意外(割傷、撞傷、昆蟲咬傷)
- 細菌或病毒感染(感冒、腸胃炎、傷口)
- 皮膚問題(青春痘、癤、燙傷)
- 疼痛(關節、肌肉)
- 消化系統問題(脹氣、痙攣)
- 循環系統問題(下肢水腫、痔瘡)
- 壓力過大感到煩燥或神經緊繃(怯場、肚子痛、失眠)
重點提醒:
1. 每日精油用量不要超過 6 滴。
2. 精油瓶應直立放在櫃子裡或盒子裡,絕不要橫著放。
3. 精油瓶蓋與滴塞,不要長時間泡在精油裡,否則很容易被精油腐蝕。
4. 不是所有人都能用所有的精油,有些精油不該給嬰兒、孕婦和有癲癇症的人使用。
5. 千萬不可以開精油瓶玩笑。儘管外表看起來平凡無奇,卻是名副其實的藥品,各有藥效、妨害和使用限制。
如果患有心臟或腎的疾病,或是癲癇等重大病症,請向你的醫生或藥劑師,而且最好是向芳香療法專家諮詢。他們會根據你的病歷、家族病史,以及正在接受的治療提供個別化的協助。
如何確認精油是否引發過敏反應?
先滴在手肘橫紋上測試。如果你對某些東西過敏或皮膚特別敏感,可能會對某些特定精油產生過敏反應,我建議先在手肘橫紋上滴 1 滴精油,每次測試一種,比如一天一種精油。如果接下來的幾分鐘或幾小時內,都沒有任何過敏反應,比方起紅點、發熱、發癢,就可以安心使用了。
- 孕婦可以使用精油嗎?
可以使用某些精油,但要避開肚子和乳房。有許多精油在懷孕的前三個月期間是禁止使用的,還有一些是整個孕期都要避免。
- 7 歲以下幼兒禁止使用精油?
這是採取預防原則,避免不了解精油特性的人濫用。其實只要有正確的知識,兒童完全可以使用並享受精油帶來的美好體驗。
精油的成分是什麼?功效及注意事項有哪些
儘管看起來像油而且流動性高,但精油其實不含油質,也不含水份,反而含有上百種分子,所以才擁有那麼多特性,可以運用在許多不同的情況,和一般成藥通常只擁有一種分子、一種屬性完全不同。也正是這個原因,細菌和病毒才無法對精油產生「抗藥性」,這也是精油和一般的抗生素或對抗病毒的藥物不同之處。精油複雜的成分讓微生物無法生存、變異,轉而控制身體功能。
這些化合物分子分成幾個大類:醛類、酮類、酯類、醚類、氧化物、酚類、醇類、萜烯類等。有些精油富含酮類化合物,有些則是以萜烯化合物為主。不同的化合物賦予精油對健康和美容保養不同的效果,同時也是它們各自有使用禁忌的原因。
使用精油前一定要找醫生諮詢嗎?一般人不一定需要
一般來說,除了孕婦或幼兒,或是有特殊疾病的人,其他人不一定需要找醫師諮詢,但如果附近正好有懂精油穴道療法的醫生,或精油藥劑師,當然有問題就可以去諮詢。當然最好未雨綢繆,在問題發生前,就先具備基礎的急救知識,及準備好你的精油急救箱,以備不時之需。
使用精油時,發生意外狀況該怎麼辦?
如果不小心倒太多,例如一整瓶倒在皮膚或黏膜上,請儘速用布或棉花擦掉殘留在皮膚上的精油,然後塗上大量的植物油,並用冷水清洗,或是泡入植物油中。可以的話,選擇金盞花油或聖約翰草油最適合。
如果不慎把精油滴入眼睛,比如把精油瓶和眼藥水搞錯時,請立刻用植物油沖洗稀釋。你的視線可能會暫時變得模糊,但很快就會被眼淚沖乾淨了。最後也提醒,不要小看精油的毒性。發生意外時,一定要儘速處理,不要等到症狀出現時才有所反應。
※ 內容授權自《精油芳療.手足按摩應用圖典》,作者為丹尼爾.費絲緹(Danièle Festy)、安娜.杜福(Anne Dufour),采實文化出版。
文/江宏倫
>> 加入 Heho健康 LINE@ 好友,健康知識不錯過!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