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包容過世 天氣 國土計畫法

修復古厝與傳統聚落風貌 金門國家公園獲公共工程金質獎

旅食樂/ 2021.01.06 08:38

圖一

金門雄峙閩海、汪洋四環,舊名浯洲,又有仙洲、浯江、浯島諸稱。金門自唐代中期置於福建泉州府同安縣所轄管,1915年始創縣治。在發展悠久與歷代人文薈萃之下,保存了豐富的文化史蹟、傳統聚落、廟宇、宗祠與古厝,但因受國內外著名的古寧頭大戰、823砲戰及93砲戰等兵焚之災,以及接連著長期實施戰地政務,金門島內居民紛紛外移,聚落內的古厝因而長久失修,在時間的洪流下,多已傾圮倒塌,聚落與古厝風貌逐漸消失。

1995年金門國家公園成立,其任務是在維護轄內傳統聚落風貌,避免遭受拔地而起新式建築,影響到美麗傳統聚落天際線,所以每年極力與當地居民溝通國家公園的理念與想法,在創造多贏的概念下,向居民以設定使用權30年,進行古厝整修與委外營運,迄今已歷時20年,投注整修經費近新臺幣7億餘元,完成近90棟古厝修復工程,以民宿、賣店及展示館的經營型態,在居民、觀光人潮、古厝與傳統聚落風貌之間,已經在地方上創造多贏成果。

營建署吳欣修署長現地視察(金門國家公園)

保存古厝風貌,延續傳統工法與在地生活遺跡

位於金寧鄉南山的12、19號和北山的62號,曾遭受到古寧頭大戰洗禮之地,國家公園於2019年起進行修復設計。這三棟古厝的格局分別為為一落四攑頭加突歸、二落大厝與三落大厝,是在地李氏族親所有,創建至今已逾百年,因受兵焚影響,古厝狀況十分糟糕。為了瞭解三棟古厝的形貌與背景,委託設計監造單位是逐一訪談李氏族親對於古厝風貌之記憶,當然也參考周邊的古厝風貌,彌補部分失落的記憶,此外也邀請李氏族親與在地專家學者等一同協助指導修復的內容。過程中,指認出北山62號牆基上留有大量的蚵殼,這是見證早期住民於海岸邊佈設石條的方式來養蚵,名為蚵堵石,因蓋古厝花費巨資,所以用養蚵當作蓋古厝的建材;巨大的花崗石門框下發現的洞,則是當地居民刻意留給家貓回家的門,這等等細節都是代表在地居民的生活方式,這些都在設計與施工的過程中保留下來;而在工藝展現方面,則藉由傳統匠師展現50年的技藝,如卍字堵、墀頭、鯉魚口等彩繪泥塑,讓古厝更顯豐富。

古厝型態是記載金門的生活方式,看不到的,則是古厝的空間長寬高的尺寸與位置,皆有祈求子孫豐衣足食、人丁興旺、官運亨通等等之隱喻;此外營建過程中,營造廠與傳統匠師恪守金門在地傳統建築規制(避免伸長手、見白、咬箭、目屎留滴),而營建過程中風俗,如正脊煙筒內合脊十二物,大樑上掛著樑燈、五穀傘、金花等等,皆有丁、財、貴生生不息、多子多孫等祝福居民之意,這方面則需要遊客親自到訪,聽解說,住一晚,才能夠深刻體會金門居民對於家的重視與子孫的期待。

傳統營造規制保存及延續(金門國家公園)

古厝修復過程,不能隱藏不說

內政部營建署與金門國家公園希望在金門所修復後的古厝與營運的成果,都能成為來訪金門的遊客住宿特色閩南民宿的首選。為了讓這個成果不隱藏於金門,去(2020)年有幸獲得內政部推薦「南山12、19號及北山62號傳統建築修復工程」參加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第20屆金質獎,在多次的工程查核、督導與要求之下,古厝修復建築於眾多工程參選案中獲得優等,也深刻體會到金門傳統古厝保存的價值受到重視及肯定。內政部營建署與金門國家公園未來將繼續推展聚落與古厝保存活化,以更具當地特色之成果,展現於當地居民與遊客面前,期為金門當地爭取更大的榮耀及地區發展。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