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無所終的全新世界—人生延長賽
2018年,一名荷蘭男子向法院主張將自己的法定年齡減20歲。69歲的艾米爾.拉特班德向荷蘭阿納姆(Arnhem)法院表示:自己的實際年齡讓他感覺「不舒服」,因為他的實際年齡無法反應他的心理狀態——而且還成為找工作或是網戀的阻礙。他想把自己的出生年月日從1949年3月11日改為1969年3月11日。
拉特班德說醫生表示他的身體年齡為45歲。「69歲會受到很多限制,」他說。「如果我只有49歲,就可以接到更多工作。如果在Tinder 上顯示為69歲,我就作古了。」朋友建議他謊報年齡,但他說「要扯謊就要記住你說過的每一句話」。拉特班德把自己的減齡主張與尋求認同的跨性別人士做比較——言下之意,他認為年齡必須是一種浮動的概念。拉特班德表示他的雙親都已過世,不會因為他希望時間倒轉而生氣。他甚至還自願放棄退休金。
「正念教練」拉特班德是喜歡受關注的激進分子。法庭拒絕了他的要求,認為改變年齡會對投票權等法定權益造成「負面影響」。但是,這個看似無聊的案子卻蘊含了一個很重要的概念:我們正在歷史一個嶄新階段的起點,新階段即將展開。
人生延長賽—老無所終的時代來臨了。
若你現在正值5、60歲,你便很有可能活到90幾歲。如果能好好照顧自己,又有幸運之神的眷顧,接下來的這幾十年中,大多時間你都可以健康有活力。人類的實際年齡與生理能力逐漸在脫鉤。
足球進入延長賽代表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我們很多人的人生亦是如此。「拒絕退休」、重返職場的人潮開始出現。生物學與腦神經科學的進步可以延長人類年輕的歲月。然而,我們的體制、我們的社會卻仍未跟上腳步。拉特班德的外表、體能,以及抱負都顛覆了我們對69歲的傳統看法。他的做法比較極端,想要生年月日。但何不乾脆改變人們對69歲的看法呢?
百歲人瑞的迫切需要1917年,英王喬治五世(King George V)拍了史上第一封電報給一名百歲人瑞。這是封手寫電報,用腳踏車傳遞。2017年,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Queen Elizabeth II)寄出了上千份百歲生日賀卡,由7人組成的專案小組負責派送。延長賽的時代會有越來越多的百歲人瑞。英國國家統計局(The Office for NationalStatistics)預測,現今在英國出生的嬰兒,有1/3可以活到100歲。甚至有些科學家認為人類可以活到150歲(詳見第六章)。
聽起來是個美好的故事。然而實際上,恐懼開始蔓延,我們就像是坐在一個「人口定時炸彈」上,等著一批批的年長者把政府吃垮,傷害國民生產總額。如果我們隨著年紀增長而失去創造力,60歲就停止工作,經濟便會衰退,年輕的世代就必須面對壓垮人的稅率。
然而我們可以避免這種情形。有越來越多人開始像艾米爾.拉特班德一樣不打算退休。工作人口與退休人口比例失衡的恐懼來自於「官方勞動年齡」的定義為15至64歲。
但是大衛.霍克尼(David Hockney)在76歲時成為了世界頂尖的iPad 畫家;蒂娜.透娜(Tina Turner)在73歲時登上《時尚雜誌》(Vogue)的封面;三浦雄一郎在80歲的時候攀上了珠穆朗瑪峰。股神巴菲特(Warren Buffett)80幾歲仍繼續投資;大衛.艾登堡(David Attenborough)90幾歲還在製作當紅電視劇。此外還有千千萬萬個人追隨著他們的腳步,把「人生延長賽」視為一個機會,創立公司,能幹多勞。這些人是人口炸彈的拆彈專家。
但他們的身體撐得住嗎?足球若打進延長賽,體能便顯得格外重要。說實話,人類的前景挺好。現今70歲的人比過去活躍得多,失智案例也減少了。話雖如此,在「健康不平等」(health inequalities)這方面我們仍有待加強。英國預期壽命的增加已趨緩,目前,女性出生起算的預期壽命為82歲,男性則為將近80歲。在美國,出生起算的預期壽命已經連續下滑3年,其中一個原因是鴉片類藥物氾濫。而英美兩國也努力對抗著肥胖以及貧窮這兩個大敵。
以全球的角度來看,人口學者認為預期壽命忽然降低應該只是短暫的現象。二十一改掉自己的出世紀的人類會更加長壽,我們身處的社會也以意想不到的速度在老化。而人類老化的速度是否也加快了呢?若仍用過時的觀念來看待50歲、65歲、或80歲,才是如此。
打進入人生延長賽的島嶼
太平洋的沖繩島上沒有退休這個詞。地表最長壽的這些女性,即便已年過一百,仍照顧著兒孫。沖繩人很少感覺寂寞,因為他們總有一群好友相伴,這群禍福與共的朋友,沖繩人稱為「もあい」(moai),漢字寫作「模合」。傳統的沖繩家中沒有太多傢俱:在家吃飯時多席地而坐,所以一天當中要從地上爬起來好幾回。他們也有很強的「生き甲斐」觀念,大概可以粗略翻譯成「生命的意義」。我的日本朋友說,價值觀、興趣以及專長三者的交會之處,就是生命意義之所在。
沖繩屬於世界的「藍色慢活區」(Blue Zones)。藍色慢活區是學者丹.比特納(Dan Buettner)所提出的概念,區內居民較少罹患慢性疾病,並且非常長壽。長壽雖無萬靈丹,但是幾個藍色慢活區仍有些共通之處——以蔬菜為主的飲食,鮮少攝取加工食品,堅貞的友誼與人生的目標,相當充足的睡眠還有費勁的體力活。
不可能每個人都住在島嶼上,日出而作、種田幹活。但是藍色慢活區告訴我們,我們以為的「正常」狀態可能其實是人類自然狀態的劣質版。這是很好的意識。
本文摘自三采文化《百歲時代:當長壽成為常態,我們該如何活得更好?》一書,卡米拉‧卡文迪許著
文章連結 http://www.top1health.com/Article/263/83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