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 108 年急診就醫已突破 738 萬人次,在就診人數與日俱增的情況,增設新醫院到底能不能改善壅塞問題?事實上成立新的醫院,好像沒有達到這個效果,反而刺激更多民眾出來看診,政府應該怎麼做?才可能真正解決醫療壅塞問題。
為解決就醫需求而增設新醫院,卻沒有真正改善醫療問題
根據新北市民政局人口統計,土城、樹林、三峽、鶯歌約 62 萬人,這幾個地區的居民,一般就醫習慣會往三峽恩主公醫院就診(區域醫院),或是板橋亞東醫院(醫學中心)為主,但其實跨轄就醫的距離,讓不少居民有所怨言,為了解決這個不便,也想有效整合區域醫療資源,政府花費快 10 年蓋了一間新醫院要來改善問題。
這一間以「區域教學醫院為目標」的土城醫院,就在這樣子的理想下誕生,每年門診人次預估可以提供 85 萬次及 5 萬次急診人次,但只是成立醫院,這樣就真的能改善這個區域的醫療資源問題嗎?讓我們用數據說話!
我們對比兩個醫院的數據,乍看之下好像比起去年,亞東醫院急診人數真的減少了,但真的是被土城醫院分攤了嗎?這時我們單看亞東醫院的統計數字就可以知道答案。
答案其實是因為 COVID-19 ,導致今年有一段時間,大家比較避免到醫院就診。但數據上來看,109 年 4 月 23 日也就是土城醫院試營運開始,亞東醫院急診重複人次一樣是每個月 9,000 -11,000 次之間,甚至還越來越高,這主要也是國人對防疫的態度轉變,甚至一度出現所謂的「報復性看診」,但數字上來觀察,其實也只是接近去年同月的看診人次而已。
新醫院用動線整合改善急診壅塞,但解決不了醫療資源不均!
土城醫院的急診室其實蠻特別的,這是第一次造訪土城醫院的感想,因為你要「特別繞道」才能進到急診中心,這部分土城醫院急診部主任薛承君醫師解釋,為了改善急診壅塞的問題,醫院在創建之初,就是用急診為中心去整合動線,急診有獨立進出口,病人只要進入急診中心,基本上不用離開急診棟,所有醫學檢查、掛號批價都在急診中心結束。
同時也因為有獨立進出口的特性,在 COVID-19 新興傳染疾病期間,醫院可以做到更好的人流控管,也能避免病人跨院區檢查,造成不必要的接觸風險,若真的發生院內感染時,醫院也能單獨將區域封鎖或是管制,可以盡量把風險降到最低,並做到最好的控管。
《Heho》記者在今年 10 月前往土城醫院採訪,當下才得知土城醫院的急診室,因為相關作業程序還在進行,目前還不是轄區的「責任急救醫院」,所以救護車不會把病人送到土城醫院,但根據其他醫院的數據,「從救護車送來急診的病人」通常不超過總量 2 成,所以更可能是醫院的知名度還不夠,所以急診病人並不多,現場沒有出現急診壅塞的問題。
但其實土城醫院的急診中心,也還是有不少病人留院觀察,可能是土城醫院人流管理不錯,或是醫院的動線設計良好,所以急診內是相當寬敞舒適。從醫院角度來看,可能真的有改善急診壅塞的問題;但拉大格局來看,成立一間新醫院,卻沒有解決「醫療資源不均的問題」,這恐怕也是醫院設計之初,始料未及的事。
增設醫院卻刺激更多人看診!「發展特色醫院」可能才是解決方式
理論上用同一區域病人總量不變的觀念,新醫院會分攤這個區域的病人數,但土城醫院開了之後,亞東醫院的急診人數還是維持上升,亞東醫院急診部主任蔡光超醫師也指出,新醫院開了之後,可能是看診更方便了,反而誘使住在附近的居民都出來看診。
其實這一個特殊的現象,並不是第一次發生,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新竹地區,原本新竹地區主要有三間大醫院(新竹馬偕醫院、新竹台大醫院、東元醫院),一樣為了改善醫療問題,107 年 12 月成立了新竹中國醫院,結果新竹地區的急診病人總數,不但沒有減少反而增加,所以急診人數增加這個問題,不單只是生活型態的改變,或醫療需求的認知,甚至還包括新醫院的成立。
我們也實際詢問衛福部相關數據資料,健保署醫務管理組副組長吳科屏則表示,從整體醫療資源來看,增設新醫院能達到「病患移轉」的功用,若單看就診人數可能不是這麼正確,可能還要看就醫占比,因為人數有可能因為人口老化等,因整體需求提高而提高,也有可能還存在一些其他影響因素。
但這個面向非常的複雜,蔡光超也表示,如果新醫院的成立「沒有解決需求,而是創造了更多醫療需求」,但從居民的角度來看,願意重視身體健康,當然是一件好事,但就國家醫療資源使用率來看,醫療資源要怎麼增加才是恰當的,也許並不是一直加開醫院,而是新成立的醫院,要有所限制,比如說發展具有特色的專科醫院,或許才能有效整合地區的醫療資源。
文、影音/江宏倫、王芊淩、圖/視覺設計師 何宜庭
>> 加入 Heho健康 LINE@ 好友,健康知識不錯過!
延伸閱讀:
打了 119 要送哪一家醫院?急診醫師:送醫原則是「就近適當」
看更多急診專題新聞:
讓我們跟著救人的英雄們,一起了解在生命危急的時刻, 潛藏的生命力,如何在每個人面前發光, 在危急的當下,如何做出正確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