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中風除了有致死風險外,最怕就是失能問題,特別是中風患者手功能的恢復特別緩慢,是在復健中遇到的困境。如今全球極力發展「科技復健」的趨勢下,用「鏡像手復健機器人」協助患者進行復健,長庚醫師表示,建立這種有感受的治療情境,對病人的大腦神經活化非常有幫助,能進一步提升復健的療效。
腦部功能受損後手功能恢復特別緩慢!
桃園長庚紀念醫院院長楊政達表示:「復健過程是非常漫長艱辛、尤其是手部的復健,在復健之後的腳的功能可以,可是手沒辦法控制得好,需要家人很大的協助。剛開始要進步很困難,但兩隻手做同樣動作就可以進步。」因此科技復健是個未來醫學的趨勢。
過往進行復健上,人力很難減少,但面對未來復健醫療,為了減少人力,每個機器人都有自己的角色,復健機器人的特色包含:
- 重複性高
- 遊戲化
- 減少人力
藉由動作訓練達到大腦的可塑性
這次首推出「鏡像手復健機器人」的新技術,已發表在2020年5月的國際期刊「可視化實驗研究(Journal of Visualized Experiments)」。
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復健部裴育晟部長表示:「機器手的復健訓練一定要利用大腦的可塑性,喚起被抑制的大腦神經網路,而使用機器手與物品的真實互動,能讓復健有溫度,引發腦神經的活化。」
裴育晟分享臨床上曾有一名52歲簡姓患者,中風半邊癱瘓,造成左手臂無力、肩膀抬不高,生活中很多事情只能靠右手操作或需要別人幫忙,左手幾乎沒有功能,需要長期復健,因為有了機器手幫助手功能盡快恢復。
依不同受損程度改善預後
基隆長庚醫院復健部主治醫師張韡瀚解釋:「病患受損程度會影響到預後,不同的嚴重程度,設定目標,讓很多癱瘓的手指的關節做出原本沒辦法做的動作,讓手部復健達到更好的成效。」
針對病人的復原狀態安排治療內容,制定適合病人的個人化訓練任務,才能有效幫助病人治療,包含要病人抓取的物品、形狀、位置及配重,以及需給與病人的協助及指令。但目前現階段機器人手臂處於自費階段,也需要由專業醫師評估過。
但事實上,鏡像手復健機器人不只能應用在中風病人,還可以協助脊椎損傷、脊髓炎等神經疾病所造成的手功能受損。裴育晟主任說:「為進一步制訂出更有效的訓練方案,長庚醫院也展開隨機對照試驗,期盼未來能為病人發展出更有效的療法。」
文、王芊淩/圖、何宜庭
>> 加入 Heho健康 LINE@ 好友,健康知識不錯過!
延伸閱讀
減肥對腦損傷患者康復特別重要?《行為與腦科學》:肥胖的人腦中風後恢復特別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