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凱米颱風 拜登 幼兒園性侵

跨越生死 建置靈性照顧

慈善新聞網/ 2020.11.19 17:35

王英偉署長說明,安寧緩和的新概念。

  台灣安寧照顧觀念進步,致力提供臨終病患全方位照顧;但在實務工作中,將「靈性照顧」運用在生命關懷的概念仍屬匱乏。為訓練專業的靈性關懷人員,11月19日,佛教慈濟功德會與台北慈濟醫院合辦「全人照護-靈性關懷教育」課程,邀請靜思精舍師父、衛福部國民健康署王英偉署長與安寧醫療工作者授課,盼以宗教觀點提升精神層次,推動靈性照護的教育發展。

  德昕師父說明,靈性即是佛性,萬物眾生皆有靈,每個人在人生歷程的不同階段中,會有不同因緣。維護生命機能是醫護工作的前提,但在靈性層面上卻不一定有足夠的精力、時間同時照顧諸多患者,因此,若能將靈性範圍擴展至身邊更多角落,就能帶動病人與病家,讓愛更有深度與廣度。

精舍師父帶領學員分組討論,自我探索。

  2025年,台灣老年人口將高達20%,在身邊天天有人離開的生活中,長者如何互相照顧的問題可謂迫在眉睫,強化全民對生命教育、死亡教育的認識更是刻不容緩。王英偉署長指出,安寧緩和的新概念已不再侷限是末期、重症患者,舉凡器官衰竭、嚴重衰弱的長者都是要被照顧的對象,場域則跨越醫療院所延伸至社區及家中;若能預期人們的靈性需求及可能的心理壓力,為其建構出良善的關懷環境,就能讓需求者得到更好的支持與幫助。現任職台北慈濟醫院心蓮病房的陳正裕主任也提到:「靈性是照顧的一部分,但照顧過程中往往較重視身、心與社會,導致靈性需求不容易顯現;醫護人員若能培養靈性關懷的能力,予以普及,臨床照顧將能更完整。」

陳正裕主任提及靈性需求對臨床人員的重要。

  教育課程安排「緩和照護靈性關懷的趨勢」、「生命教育繪本分享」、「溝通技能」、「分組討論」、「自我探索」等各面向,除醫護人員外,尚有各醫事職類、社工師與志工共近150人與會。在心蓮病房工作五年的嚴珮寧護理師課後分享,如何引導病人跟家人說愛是工作難點,但從今日課程中學習到「最重要的是陪伴病人,了解真正的需求後,才能進一步提供更深層的靈性照顧。」

  「樂活善終,不留遺憾」是每個人心中的希望,安寧照護不只是末期照護,更是預防醫學的一部分;靈性課程讓學員更認識關懷的內涵,未來,將活用所學,結合臨床實務,陪伴病家安身、安心,達到生死兩相安。

11月19日,慈濟功德會與台北慈濟醫院合辦「全人照護-靈性關懷教育」課程。

(撰文/廖唯晴、攝影/范宇宏)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