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門舞集《定光》 人與自然的美妙詩篇 臺灣巡演最終場在臺中國家歌劇院

大成報/
4 年前
新聞圖片【大成報記者蕭宇廷/臺中報導】該如何呈現一個人最光明的時刻?雲門舞集藝術總監鄭宗龍最新作品《定光》,集結跨界音樂人林強、旅美作曲家張玹及服裝設計陳劭彥,4人齊聚探索身體與聲音之間的最大可能,以最單純的元素詮釋大自然的千變萬化,找尋內心那道安定溫暖之光。而10/24、10/25於臺中國家歌劇院大劇院,雲門舞集《定光》將推出臺灣巡演最終場,要與中部朋友一同感受舞作中寧靜的力量!

有錠光佛寓意的舞作《定光》,鄭宗龍分享,「這是我與張玹來到臺中和強哥(林強)討論時定下的名字。」排練期間,舞者們接受攀登高山訓練,用身體直接感受土地。他透露,舞者回到排練室後,腳部動作變多、變得豐富了。舞者在肢體慣性及肌肉使用方法開始變化,這是一個很有趣的改變。

同時,舞者也跟著張玹學習打開耳朵靜下心,練習呼吸、發聲,讓身體成為一個發聲載體,把吐氣聲化為風聲、搓手聲變成樹葉的聲響,拍打大腿成為落雨聲。

《定光》就像是一場沒有樂器的演奏會,舞蹈與聲響的碰撞就在純白潔淨、如夢似幻的舞台上展開;而在一片波光粼粼間,觀眾聽見的是舞者發出如同置身山林間的聲響。不似鄭宗龍過往作品有著強大向外拋丟的能量,《定光》帶來的是溫柔且持續湧出的安寧、人與自然的共生共好。

而鄭宗龍與林強、張玹3人這次在音樂的合作,試圖挖掘音與聲的更多可能。林強指出,「用最簡單的方式,用音樂、用舞蹈和張玹的聲音弄出特別的東西,這是一種挑戰、也是一種實驗性,是一件不容易的事。」

其中,音樂使用了磬、三弦與月琴等樂器展現,當擊磬的那聲「鏘──」出現,讓人著實有著「光」的感受!林強提到,他會思考著聲音與舞者之間的關係,音樂可以如何補足這個空間?就是以音樂把它包覆起來、形成一種氛圍。所以,是舞碼先排好,他再處理感受。

張玹則透過陪伴練習,熟悉舞者們各自的聲音質地與特性,並引導傾聽萬物;同時轉化台語的疊字聲韻,由舞者唱出彷彿置身大自然的聲音地景。張玹表示,他把這些疊字音調挑出來排列、組裝、譜成曲,舞者吟唱時或許已跟原貌相距甚遠,但這些純粹的聲響發音,卻給予一種安定的力量。

而服裝設計陳劭彥分享,在聽到錠光佛的故事後,他想著在服裝上有什麼可能更簡單,也讓人回到那種自然的狀態。他觀察了早期的佛像雕刻上衣物與身體的貼身感,與細微處呈現出的衣料皺褶刻痕;因此,這次使用較為貼身材質的布料做舞衣,舞者身上塗的紅、藍、黃等鮮豔顏色,則是自然界的斑斕色彩。

當這些塗上不同色彩的舞者聚集時,顏色的呈現就有著不同層次,但獨立出來又有其特色;一旦舞者身上的色塊因汗水浸濕而開始渲染,舞台上的風景也隨之轉變。在光影游移呼吸之間,舞者展現的是大自然循環不止的生命力。

臺中國家歌劇院藝術總監邱瑗說,《定光》想追求的是一種純淨、一種心靈提升。這次在聲音上去除了許多人為的創作,希望在聲音的傳達,能從大自然或是心靈裡面提升出來。在這個時間點,希望大家可以心無旁鶩、更聚焦地感受《定光》單純的美。


新聞圖片新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