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傳統藝術接班人駐傳藝演出 吳榮昌與黃武山的傳習人生

台灣好新聞/記者陳木隆/專題報導 2020.09.29 19:32

記者陳木隆/專題報導

新聞圖片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接班人駐園演出計畫,邀請文化部登錄重要傳統表演藝術保存者陳錫煌授藝的結業藝生吳榮昌、黃武山、陳冠霖、陳韋佑到宜蘭傳藝園區駐園演出。繼之前介紹年輕世代的陳冠霖、陳韋佑的習藝人生之後,本文持續與大家分享吳榮昌、黃武山的傳習故事,二人投入掌中世界超過30個寒暑,為功夫紮實且能延伸創作、注入活化元素的中生代演師,在布袋戲的傳承與推廣扮演承先啟後的要角。


戲棚下長大  吳榮昌從小就愛布袋戲


55歲的吳榮昌,從小在臺北市松山一帶長大,孩童之年,每有節慶廟會,街頭巷尾就會有布袋戲、歌仔戲演出。他不僅愛看戲,演什麼看什麼,也喜歡戲棚下,擠滿人潮與各式攤販那種熱鬧氛圍。


新聞圖片

吳榮昌演出〈濟公傳─梅花山〉後,走到臺前與觀眾互動。(圖∕陳木隆攝)


他不僅愛看戲,還比別人多了一份好奇心與觀察力!無論是歌仔戲各個角色的妝容、五顏六色的戲服,或是布袋戲偶的雕工彩繪,都是他注目的焦點。尤其喜愛布袋戲偶,那種「古早尪仔」的美感,讓他無法自拔,常會趴在後臺邊,緊盯著心中最愛的那一尊,看得出神!


然而,那時的吳榮昌愛偶卻沒錢買偶,只能想方設法尋關係找偶玩。有戶鄰居每年都會請布袋戲團來演出酬神還願,團主會送給那戶人家的孩子一尊戲偶,吳榮昌就會借偶來玩,想像自己是個操偶師,有模有樣地過癮一番。


因美工與戲偶產生微妙關係  同受李天祿父子授藝


因為喜愛美工,吳榮昌國中畢業選讀臺北私立協和工商美工科,因為家境無法支撐昂貴的學費,半工半讀地完成學業。本身的興趣加上求學時期的專業素養,更讓他與布袋戲產生了微妙關係!他說:「布袋戲本身就是工藝、美術,還有音樂、戲劇的綜合,看到傳統布袋戲偶覺得很美,那造型可以用畫、用刻的,多變又有趣。」1985年高職畢業就去一代宗師李天祿的家學操偶,依照自己的感覺去學,並且愈學愈有趣。


新聞圖片

吳榮昌解說操偶技巧。(圖∕陳木隆攝)


李天祿於1989年當選教育部「重要民族藝術藝師」,那時的吳榮昌已經學藝多年,他又去報名李老師和幾位藝師開辦的傳習計畫,並以不錯的成績錄取了,在學藝之路更上一層樓,不僅受到李天祿的重點指導,還有李的長子陳錫煌(從母姓)、次子李傳燦和其他後場師父的從旁襄助;及至文化部的傳習計畫推出後,他又成為陳錫煌的第一屆傳習藝生,功力持續精進。


「我第一天學操偶,李天祿大師就教我『翻跟斗』,約只兩分鐘就學會了。」吳榮昌記憶猶新的說,然而困難卻在後頭!光是戲臺上的戲偶一舉手一投足,臺下觀眾看似簡單,但對操偶師而言,可能是花了很多時間與精神才竟其功呢!像舉手擦眼淚的動作,他就學了半年之久!此外,口白亦是一大難題!剛從學校畢業時,不太會講臺語,聽不懂師父的口白,師父們又都沒劇本,必須靠强記與筆記,從中理出頭緒才慢慢進入狀況,學、演過程實在不輕鬆。


亦演亦教  道具自製


1994年,吳榮昌與一群熱愛傳統布袋戲的同好組成「弘宛然古典布袋戲團」,擔任團長的他,是第一屆十大傑出青年薪傳獎「地方戲曲獎─布袋戲類」得主。他先後在莒光國小、新埔國中、平等國小、格致國中等社團傳授布袋戲技藝,現為平等國小布袋戲及臺語老師,也在國立臺灣戲曲學院歌仔戲科任教,加上研習班的開辦,亦演亦教地延續傳統布袋戲的香火。


新聞圖片

這尊濟公的衣飾、盔帽和雙腳,都是吳榮昌自己製作。(圖∕陳木隆攝)


陳錫煌是「古典布袋戲偶衣飾盔帽道具製作技術保存者」,美工出身的吳榮昌也會自製道具,一因有些小東西市面上不好找,再因有著自製能力,其中〈濟公傳─梅花山〉主角濟公的衣飾、盔帽和雙腳,全都自己包辦,凡此種種都和他的才華與喜好相契合,走來更為得心應手。


對於傳藝中心的接班人駐園演出計畫,吳榮昌認為,無論是對藝生還是團隊,都有很大的實質幫助,因為可以增加他們的熟練度與演出經驗。如果能夠早20年推出,他們的表現勢必會比現在更溜、更好呢!


小學受到啟發  黃武山愛上布袋戲


46歲的黃武山,家住新北市板橋,是道地的客家子弟,就讀莒光國小三年級就與當時到該校教布袋戲的陳錫煌、李傳燦兄弟學藝;翌年(1984年)又因「亦宛然掌中劇團」團長李天祿帶隊到校推廣掌中文化,更加深他對布袋戲的興趣,並跟隨「微宛然兒童古典布袋戲團」郭端鎮老師學習操偶的基本功。當時他不會講臺語,卻對前場栩栩如生的偶戲,後場敲、打、吹、拉的伴奏,感到十分好玩、有趣!


新聞圖片

黃武山為布袋戲偶穿衣整裝,順便小秀身手。(圖∕陳木隆攝)


平常在家講客語、到學校講國語的黃武山,為了學布袋戲才開始學臺語,既要學操偶,還得强記硬背臺語口白,吃了不少苦頭!但他對布袋戲的熱愛卻不減反增。在那段漫長的習藝歲月裡,學校社團和李天祿父子的家,都是孕育及給他藝術養分的搖籃,老師們都是重要推手,令他永生難忘。


勤學不輟的黃武山,大學念的是輔仁大學心理系,又到臺北藝術大學劇場藝術研究所表演組讀碩士,前者所學對劇本創作頗多助益,後者學到的舞臺、燈光、導演、表演及編劇等專業技能,都為他的掌中人生挹注豐沛的能量,讓布袋戲演來更具創意與精彩。


學校社團奠基  又與李天祿父子締結師徒緣


就在一些同儕忙於玩樂之際,黃武山卻醉心於掌中世界,先在微宛然奠基,接著又與李天祿、陳錫煌、李傳燦父子三人學習操偶技藝。跟吳榮昌一樣,李天祿大師教他第一個操偶動作亦是很快就學會的「後空翻」!看起來很炫,其實並不困難。


新聞圖片

黃武山在山宛然工作室排演。(圖∕陳木隆攝)


接著就是高難度的動作,一些看似簡單的小動作,演起來還真不容易,他舉梳頭髮、蓮花指為例,要顯現出偶的神韻,就得把手力、腕力練到相當的火候,而且不僅要會,還要好到一個境界,所以非得耗費很大的時間與精神不可!


黃武山不僅師承李天祿父子三人,更是陳錫煌第一屆傳習計畫的結業藝生。他於2002年成立「山宛然劇團」並且擔任團長,演出戲碼除了傳承陳錫煌的劇目選段外,在創團前一年,更運用自己熟稔的客語,漸漸發展成兼具客語演出特色的劇團。


說臺語較吃力  反而走出客語主演的一片天


黃武山會用客家話演布袋戲,就是因為臺語沒有人家好!他說:「我是客家人,想找出自己的特色!老師也說我的臺語沒有比別人好,操演技術又差不多,就鼓勵我用客家話來演。」於是向客家山歌天后賴碧霞學習客家山歌與讀劇本,將客家音樂、戲劇、語言、服裝等元素融入布袋戲演出,展現出獨具客家韻味的掌中美學。


新聞圖片

山宛然工作室的布袋戲偶頭。(圖∕陳木隆攝)


如今,這位掌中戲演師演出的語言與戲碼,都會視觀眾屬性而定,若到客家庄演給客家長輩觀賞,就以純客語演出;如果是一般的演出場合就以臺語為主,像今年到宜蘭傳藝園區駐演,就有3齣臺語、1齣客語。而在一些表演中,有時也會國、臺、客語交互運用,甚至也要加上幾句美、日、西班牙等外語,增加趣味性並拉近與觀眾的距離。


走遍世界五大洲  了解自己的價值


因為學了布袋戲,讓黃武山有很多出國巡演交流的機會,在新冠疫情爆發前,足跡就遍及歐、亞、非、美、大洋等世界五大洲,巡廻演出及參加國際偶戲節達上百場之多。他認為,走出去才知道自己的價值在哪裡,常常出國演出與交流,可以看到更多的偶戲藝術,拉開國際視野。目前除了忙於演出,也開辦研習班,並於板橋中山國小、三峽五寮國小等校擔任布袋戲團的指導老師,對傳統布袋戲的推廣與傳承不遺餘力。


而在傳授掌中技藝時,可以看出黃武山的匠心獨運,他在《公仔秘笈》裡,透過Q版的圖案及淺顯的文字訴說生、旦、淨、丑、雜的「小偶故事」,並以「透視秀」的方式,讓人一目瞭然的學習操偶基本手勢,包括先將手掌伸入袋中、食指插入偶頭、大拇指撐起偶的一隻手,中指、無名指和小指則一起操作另一隻手;演師的另一隻手則操作偶的雙腳。快跑時,偶的雙手要張開,左右快速擺動往前行;慢跑時,偶的雙手同樣要張開,雙腿前後張開平放桌上,偶身傾斜約45度而後像打籃球一般的上下擺動。


另於「大家來玩客家公仔課程」中,還有:偶的起源與布袋戲的傳說、各個角色的特性與操作、布袋戲偶DIY,以及「說說唱唱」和「敲敲打打」等單元,引領小小學員們學習唸譜、唱譜及認識單皮鼓、大鑼、小鑼、胡琴、嗩吶等後場樂器。全套系統化、趣味化的教學設計,再再顯現出黃武山的用心與創新。


宜蘭傳藝園區的布袋戲駐園演出,將於10月13日至15日由【陳錫煌傳統掌中劇團】陳冠霖擔綱主演,歡迎大家踴躍觀賞, 一起為前後場的藝生們加油打氣。

熱門關鍵字:

宜蘭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