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瞿春泉新形式江南絲竹 盡窺絲竹室內樂新貌

民生@報/ 2020.09.21 10:05

【文/陳小凌】老驥伏櫪,今年79歲的國樂指揮家瞿春泉多年堅持國樂要能和在地的文化結合,才能走出自己的風格與特色。9月初桃園桃園市國樂團錄製出版的「絲竹雅韻」專輯,就是他這些年的創作與編曲,集結各地音樂風格的研究,並結合當地音樂色彩將樂曲重新編創,包含家喻戶曉的傳統古曲、江南絲竹,及改編後的瞿氏風格「新形式江南絲竹」,盡窺絲竹室內樂全貌。

 

國樂指揮和作曲家瞿春泉。桃園市國樂團提供。

 

瞿春泉表示,在藝術領域當中,作為一個時代的代表,一直都是經過時間洗滌、淬煉留下的「經典」,國樂自然也不例外。作曲家應多站在觀眾聆聽的角度出發,展現音樂線條「美」,呈現精緻、細膩的音樂美感,並非僅僅追求音的澎湃壯麗感受,而忽略音樂鮮明且深層的刻劃!經典是聽眾與作曲家、演奏家相互交流而成!

「絲竹雅韻」專輯是桃園市國樂團以絲竹合奏的表演形式,呈現國樂不同以往細膩的神韻與精緻的音色!專輯音樂指導瞿春泉認為:國樂從「絲竹」發展到中型樂隊,進而到大型國樂團,其誕生差不多近百年時間累積而已,這當中進進出出的「樂器」種類,隨著時代演變,早已跟最初的陣容,有了很大的變貌,最終留下的,則成了標準國樂團的「形制」。

 

正所謂「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在樂器上也等同適用,有些樂器獨特性太大,反而成了不容易融入群性的角色,從西方音樂美學 的角度看待,獨特反而成了利刃,但卻也因為這光芒,擁有了站上主角的機會。

 

他以自己在1960年創作的《江南好》,樂曲入板開頭即以「高胡」為主要旋律演奏、1983年《潮鄉行》則以 「中音嗩吶」為主要旋律主角;在在顯示樂器的獨特性使它站上主角地位。這類作品 在那年代中,起到承先啟後的作用,開創專為中型樂隊寫作譜曲先例,尤其「西方音樂織體」用在「中國音樂」創作上,在1980年《美麗的寶島》上更是展露無遺,甚至融入30年代流行的百老匯音樂風格,在這之前是未曾有過。
 

專輯還包含了「古典、民間、地方音樂」:如1977年《霓裳曲》、1993年《漢宮秋月月》是古典領域,1986 年《斑鳩調》、1994年《燈月交輝》則屬民間采風,1982年《歡樂的淮北》、2003年《新編大埔調》,皆屬於地方音樂輯取。

 

身為作曲家和台灣女婿,瞿春泉著重於各地音樂風格的研究,並善於結合當地音樂特性且為樂曲重新編創,曾擔任新加坡華樂團副總監及指揮、國立實驗國樂團指揮、佛光山人間音緣梵樂團常任指揮。2013年1月受邀擔任臺北市立國樂團首席指揮。曾首演並錄製一批深具影響力的國樂作品如《長城隨想》、《達勃河隨想》、《花木蘭》、《新婚別》等。創作及改編的作品,主要有《上海隨想》、古琴與樂隊《瀟湘水雲》、雙笛協奏曲《黃土情》、小合奏《江南好》、二胡與樂隊《我願》等。近幾年在臺灣大力推動本土創作,積極推演與錄製一批優秀的大型國樂作品,為臺灣的國樂團累積保留曲目作出貢獻。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