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包容過世 天氣 國土計畫法

家有青少女,除了月經,面對女孩的二次性徵—乳房發育該怎麼教?專家這樣說

華人健康網/圖文提供/台灣廣廈 2020.09.03 15:00

乳房發育

女孩二次性徵中最明顯可見的變化就是乳房發育。並不是只能由媽媽進行女兒的性教育,所以如果先請媽媽回想自己小時候的經歷,並與爸爸分享後,雙方再一起跟孩子討論也很不錯。就我的經驗來說,我開始關心起胸部,是因為乳房跟乳頭周圍癢癢的。除此之外,碰到衣服的時候胸部也會痛,而且曾經因為脹痛感,所以體育課的時候不想做暖身運動,這種現象跟胸部大小無關,是任何發育中的乳房都會遇到的狀況。大家也可以回想看看自己當時的情況。

新聞圖片

乳房發育會經歷幾個代表性的階段。在青春期之前,乳房會維持平坦的模樣,胸部跟肚子幾乎連在一起沒有隔開。但進入青春期後,就會開始摸到乳房的硬塊(乳蕾),乳暈周圍跟乳頭稍微變突出,這個變化就代表乳房開始發育了,發育期的胸部也會產生癢癢痛痛的感覺。另外,在初經前的1~2年,乳暈的顏色會變深、變明顯。

這個時期可以透過跟孩子聊天來選擇內衣。一開始胸部還不突出,比起兒童用的運動內衣,更建議讓她們穿能防止摩擦癢痛的棉質無袖背心,雖然只有些微差別卻很有幫助。之後乳房脂肪開始增加,就會形成圓丘型的隆起,一開始看起來尖尖的,之後隨著乳腺組織完全發育而形成圓潤的樣子。有些人乳頭也有可能不會完全突出來,但這個不是什麼大問題。

如果乳房的模樣已經成形到一定的程度,就要開始跟孩子聊聊關於內衣的事情了。對成長中的青少年來說,內衣未必會帶來完全正面的影響,有一些地方是需要跟孩子一起思考的,這部分內容將在後段仔細說明。

青少年會在經歷變化的同時觀察自己的身體,所以他們也經常提出一些我們沒想過的疑問,以下整理出幾個相關問題。

新聞圖片

●乳頭周圍有顆粒狀的東西!

各位有沒有仔細觀察過乳房呢?其實乳頭長得比想像中還要神祕喔。胸部大致上來說分成三個部分,包含乳房、正中間顏色較深的圓形乳暈,以及在乳暈中間突起來的的乳頭。每個人的乳房、乳暈與乳頭的大小、顏色和位置也都各有不同。

仔細看乳暈的話,就會發現有凹凸不平的的突起小顆粒,這個是自然現象,不需要特別在意。接下來請仔細看看乳頭,會發現乳頭並不光滑,而是由細小的縫隙跟開口構成,這是乳房流出分泌物的通道,有時候可能會發現凝固的白色分泌物,這個則是為了清潔乳房內部的乳腺管而排出的液體,所以跟懷孕無關,也是任何人都會發生的自然現象。

●顏色會漸漸不一樣耶,只有我這樣嗎?

每個人的乳暈顏色都不一樣,小朋友的乳暈一般來說跟自己本身的膚色不會有太大差異,但隨著進入青春期,乳暈會逐漸變成不同的顏色,有可能是深咖啡色、淺橘色、粉紅色或近似於黑色的古銅色等等,有非常多種。所以乳暈的顏色沒有標準答案,而是在我們出生時就被DNA決定好的。記得跟孩子說明乳暈的顏色代表了屬於自己的獨到之處,並沒有好壞的分別。

●雖然是男生,但胸部也變大了?

進入青春期後,男性青少年也會有乳房發育的情形,有時會聽到他們訴苦說乳房跟乳頭變大了或乳房很痛,有時候還會形成小圓丘一樣的胸部,也憂慮自己變成「跟女生一樣的乳房」,或是擔心罹患乳癌。

但這其實是在青春期滿常發生的現象,大概有一半左右的男孩會遇到。一般而言,大多數的原因是荷爾蒙失調與體重過重,只要調整飲食跟做好健康管理,基本上這種狀況很快就會自然消失,短的話幾個月,最多也會在兩年內回復正常。

然而有一些狀況必須要去醫院檢查,像是如果乳頭上流出分泌物、乳房周圍有硬硬的結塊而且孩子覺得很痛,或胸部與腋下相連的淋巴腺腫脹,就有可能是乳癌的徵兆,最好儘速就醫。

新聞圖片

生殖器變化

進入青春期後,女性的陰部與男性的陰莖都會有所變化,包含尺寸與顏色的改變,就像乳暈的顏色會受到黑色素的影響,產生每個人獨有的顏色,生殖器的顏色跟其他部位相比也會相對變得更深。

有個傳聞是,如果經常發生性關係或是太常自慰的話,顏色就會變得更深。如果有先幫孩子進行了性教育,聽到這種「傳聞」時,就更可以輕鬆告知他們這是「不正確的資訊」。

還有生殖器的周圍會開始長出陰毛,陰毛的量跟模樣也是因人而異,通常陰毛會捲捲的,顏色跟髮色可能會不太一樣。陰毛生長時可能會導致陰部發癢,可以事先跟孩子說明,並提醒他們不能在公共場合抓癢、觸摸生殖器這樣的舉動。

另外,女孩的內生殖器會變得成熟,並開始有月經;而男孩則會開始有射精的反應,針對月經與射精的部分,後面會詳加說明。有趣的一點是,女生體內從出生開始就有卵子,但男生則是要到青春期才會開始製造出精子。

本文出自台灣廣廈《爸媽的第一本不尷尬性教育指南:減少衝突的70堂性觀念X性暴力關鍵對話課,跟錯誤百出的「網路老師」說bye-bye》一書,作者:盧河延、申淵淀、李水智、Lala School、譯者:林坤

文章連結 http://www.top1health.com/Article/304/82700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