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仁勳 00919 博愛座

莊淇銘未來事件簿》陳菊應該糾正行政院

優傳媒/ 2020.08.22 03:48

 

身為監察院長又兼國家人權委員會主委的陳菊(右)有責任查清楚,為什麼蔡英文總統「好久以前」要推動的讓陸生盡速回台政策,在行政院中遭到誰阻撓作梗?更不應該讓政治矇蔽眼睛!(圖右為行政院長蘇貞昌,優傳媒合成)

 

作者/莊淇銘

 

陳菊就職監察院長時,信誓旦旦的表示,要監察院腳步能跟得上時代的步伐,這是監察院每一位監察委員跟監察院所有人永遠的工作,跟必須面對的課題。未來六年的任期內,將跟監察院所有的工作夥伴,用最認真負責的態度,讓監察院更有效率地行使職權。

 

看到了陳菊的慷慨陳辭,再看到陳菊又兼任國家人權委員會主委,有關心陸生來台繼續學業的同學問我:那陳菊是不是應該糾正行政院?跟同學說:你的觀點,就具備公民素養,沒辜負我長期花時間跟你們討論公共事務。

 

同學又說:我會這樣想是因為,監察院曾為行政院錯誤政策,影響國家產業競爭力,而提出糾正。監察院曾對行政院糾正「我國技職教育日趨學術化,二十多年來,高職、高中生人數比例由7:3降至5:5。再加上,技術學院升格為科技大學,讓中級實用技術人力流失,要求儘速檢討,否則,對國內產業發展極為不利。」

 

跟同學說:沒錯!錯誤的政策,比貪汙更可怕!行政單位的決策錯誤,影響國家人民深遠至鉅。目前能監督並制裁行政單位缺失的就是監察院。既然,陳菊要監察委員用認真負責的態度來行使職權,為民除弊。再加上她又是國家人權委員會主委,那她來糾正行政院這一陣子對陸生及對小明們的刁難打壓及破壞人權的錯失,應該積極成立調查小組,查出錯誤政策的決定者,公告周知且給予應有的制裁。

 

同學接著說:這是陳菊應該要馬上執行的工作,否則她所說的都是空話,又是只打蒼蠅不打老虎,那就應廢掉監察院,別再浪費民脂民膏了!

 

此次陸生來台繼續學業被刁難事件,是民進黨赤裸裸的剝奪了陸生在台灣的人權,當初接受人家來台灣讀書的是民進黨政府,現在不讓人家來繼續學業的也是民進黨政府,不能完成學業,拿不到文憑,對一位學生的未來影響多大?這種惡質打壓陸生的作為,就是「違背」普世的人權價值,看到台灣政府如此糟蹋「人權」,身為國家人權委員會主委的陳菊,如果不盡速對此惡質行政進行調查糾正,那監察院比以前的表現更不如,更讓人瞧不起!

 

再問同學:陸生來台的事務其職權在教育部,為什麼要提高到糾正行政院?同學說:老師又在考我的公民素養了。中央防疫總指揮官陳時中曾經宣示,境外學生入境的決策由教育部決定。然而,教育部在七月五日宣布開放全球已在學的境外學位生返台,卻在不到1小時後又轉彎宣布獨排陸生。這很清楚的告訴世人,教育部沒有決策權,教育部受到上頭長官的壓力,才被迫子彈轉彎。既然破壞人權的錯誤決策來自行政院,當然要糾正行政院。

 

而且,在刁難陸生如此長久,讓陸生及小明們受盡煎熬之後,國民黨立委陳玉珍率團考察陸委會,針對陸配子女小明們、陸生與團聚陸配未能返台詢問陸委會進程。陸委會主委陳明通表示,「好久以前」總統蔡英文特別指示,要讓陸籍子女小明們與陸生來得及回來上學。陳明通強調,要讓小明與陸生適時回來念書的政策是非常明確的,這段時間以來,包含教育部都很努力積極的做相關安排。

 

乖乖隆地冬!此等說法不是睜眼說瞎話嗎?政府明明政策急轉彎,積極努力的改變相關政策不讓陸生來台,何來積極努力相關安排之有?難怪陳玉珍會說,政府施政要公開透明,要讓民眾知道施政狀況,現在已經要開學,這些新台灣之子(指小明們)與陸生返台還要隔離,政府須把時程規劃出來,才能夠讓家長與學生放心。因為,人權超過一切,勿讓政治蒙蔽雙眼。

 

陳菊既然當了監察院長又兼國家人權委員會主委,身為監察院長有責任查清楚,為什麼蔡英文總統「好久以前」要推動的讓陸生盡速回台政策,在行政院中遭到誰阻撓作梗?其次,身為國家人權委員會主委,更不應該讓政治矇蔽人權委員會主委的眼睛!  

 

 

作者簡介

莊淇銘,國立成功大學環境工程學士、美國俄亥俄大學電腦碩士、美國路易絲安娜大學電腦博士。現任智多新協會會長、台北市研考會委員、台北縣資訊委員會委員、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數位科技設計學系暨教育經營管理研究所教授。

 

自小成長不愛讀書,翹課離家出走是家常便飯。高中上夜校,大學考三次,最後終於考上成大。當兵期間,頓悟學習重要性,真正開始收心學習。

 

擔任過開南大學創校校長、高雄市立空大校長,以及國立台北教育大學三校校長、考試院典試委員、中華民國多媒體英語學會理事長、中華民國跆拳道協會榮譽理事長。

 

45歲開始鑽研快速學習法,致力於學習效率研究,每年受邀演講場次200場以上, 專業知識領域達23種之多。除了是電腦專家外,可以講10種語言,是語言專家、社會觀察家、創新思考、生命教育、生死學及兩性關係作家。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