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環保推手在民間 預約人間淨土

慈善新聞網/ 2020.08.20 00:03

一九九六年賀伯風災後,《天下雜誌》推動「美麗臺灣、清淨家園」行動,全臺慈濟人護持,高雄紅毛港沙灘上,高雄志工、居民展開淨灘行動(左下圖;攝影/陳玉芳)。

九○年代的反省:預約人間淨土

  九○年代初期,大多數人還不了解如何落實環保。有感於環境問題的癥結在人心,且當時臺灣投機盛行,「大家樂」賭風猖獗,慈濟與金車文教基金會合作,於一九九一年展開「預約人間淨土」系列活動。

  當年三月的第一階段主軸為「思想的淨土」,以「淨化人心、淨化家庭、淨化社會」為目標,舉辦講座、音樂會、園遊會等,長達三個月的活動,被《遠見》雜誌譽為當年臺灣最大的群眾運動。

  一九九二年三月,第二階段「預約人間淨土」結合更多民間組織,以植樹、資源回收,喚醒民眾對環境的尊重,實踐「生活的淨土」。

  那一年,慈濟人呼應「世界地球日」,於四月十九日在八個縣市九個定點,同步舉辦「知福惜福再造福── 回收廢紙救臺灣林木」活動。在六小時的活動時間內,各地居民送來了一百六十多公噸回收紙,變賣所得全數捐作慈濟醫學院的建設基金。成就了「垃圾變黃金,廢紙育良醫」的功德。

  然而一九九六年七、八月之交的賀伯風災,卻再次敲響臺灣環境的警鐘。苗栗縣三義鄉土石流吞噬人命,南投縣信義鄉神木村幾近全毀,北臺灣的板橋、汐止被洪水淹沒……

  風災過後,上人沉痛地告訴弟子們,臺灣是個小島,如果不好好愛惜,「說不定有一天臺灣的地圖必須重新畫過。」

  響應上人的呼籲,《天下雜誌》邀集了慈濟、北市環保局、新竹工研院等十七個單位共同主辦「美麗臺灣、清淨家園──九九九,大家一起來掃地」。

  這是繼「預約人間淨土」之後,臺灣又一波群眾環保熱潮。包含慈濟在內的數百個民間團體,發動了五萬人共襄盛舉。十月二十日,農曆九月九日重陽節上午九點整,上萬名慈濟人於十八個縣市、四十多個活動定點喊出了「九九九(久久久)大家一起來掃地」。紅毛港附近的沙灘上,上了年紀的高雄志工彎下腰撿垃圾;花蓮環保志工們在細雨中掃落葉塵沙,為後山的家鄉打造乾淨市容。

  「從事資源回收是修福;教育別人有環保觀念,並影響他們也動手做環保,即是修慧。自做之後,再教人做,力量將很龐大。」看到眾人身體力行努力帶動,上人期許志工們,將環保落實在各社區。而日益廣布的環保定點與環保志工,也成為「菩薩招生」的最佳助緣。

一九九一至九二年慈濟與金車文教基金會合作,推動「預約人間淨土」行動,帶動民眾回收廢紙,宣導資源回收觀念(上圖;攝影/陳淑伶)。

千禧年後的精進:低頭做抬頭說

  在政府推動之前,慈濟人早已發揮「垃圾變黃金,黃金變愛心」的精神,一九九八年大愛電視臺成立後,臺灣慈濟的環保善款,更集中資助大愛臺的營運,進一步成就「愛心化清流,清流繞全球」的媒體功能與社會教育。這些環保人,雖未從資源回收中賺到一塊錢放進口袋,卻得到了無價的健康與歡喜。垃圾量驟減,促使政府將垃圾焚化爐的興建數量,從三十六座裁減到二十四座。超乎預期的成效,可歸功於環保署從一九九七年開始,推動結合社區民眾、地方政府清潔隊、回收商及回收基金的「四合一資源回收」,讓民眾、清潔隊、回收業者,藉由資源回收獲得合理利潤或獎勵,從而自發地投入。數字會說話,根據環保署統計,一九九八年時臺灣垃圾清運量有八百八十多萬公噸,但兩千年降到七百八十多萬公噸,二○○六年時甚至降到五百萬公噸。資源回收量,則從一九九八年的十二萬九千多公噸,提升為二○○六年的兩百一十八萬八千多公噸,成長十六倍之多!

  在政府採取以焚化代替掩埋,公部門與民間團體大力宣導垃圾分類、資源回收下,千禧年後的臺灣,明顯比上世紀八、九○年代時乾淨許多。

  「我通常透早四點出門,騎腳踏車,後座綁個撿垃圾的籃子,騎到八卦山腳下,再步行上山。」彰化慈濟人黃蔡寬,一邊運動一邊撿拾散落在路邊的紙類、瓶瓶罐罐,年逾百歲的她,不在意別人「同情」的眼光,反而挺直腰桿,大聲說:「做環保,身體好,沒煩惱!」

  相對於西方著重透過議會立法、制定政策,以強制「他律」要求政府、企業組織、民眾遵守的環保模式,慈濟從個人發心出發,落實簡樸生活,並隨順因緣到環保站做資源回收,為大地生態盡一己之力,體現了東方「反求諸己」、「自覺覺他」的人文特色。也因此不少歐美訪客到慈濟環保站參訪時,往往被志工們近乎宗教情操的虔誠、定靜所感動。

  默默低頭做環保的慈濟人,也開始抬頭「說我所做」。特別是二○○六年,慈濟實業家志工突破技術瓶頸,成功將環保志工回收的寶特瓶製成賑災毛毯並量產,自此,慈濟人說環保,就有了強而有力的實物憑證。

  「這是充滿愛的毛毯,有環保菩薩、實業家志工的愛心。所以當民眾拿到它時,會感受到滿滿的愛。」實業家志工李鼎銘說。

  從正式量產至今,寶特瓶回收再製的賑災毛毯,已在全球發出超過一百萬條。慈濟人將它們送給菲律賓海燕風災受災居民、流亡的敘利亞難民,乃至與新冠肺炎疫情奮戰的美洲貧民。

  用回收物製成的賑災物資,完美結合了環保與人道救援,也多次登上聯合國等重要國際場合,為全球性的廢棄物處理、災難問題,提供了不一樣的思考解方。

  面對更嚴峻的考驗,新世紀的慈濟環保,除了持續深耕臺灣本地社區,也要同時帶動國際,期望以萬人帶動億萬人,將共知、共識化為共行,為地球、為當代人及後代子孫,確保永續的生存與平安。這條路很長、很遠,甚至終其一生也可能看不到盡頭,但慈濟人必須更堅定,也帶動更多人一起同行。

參考書目

1.《寂靜的春天》,瑞秋‧卡森(Rachel Louise Carson)著,李文昭譯,晨星出版社2018年元月三版

2.《瑞秋‧卡森── 以筆開創環保新天地的鬥士,卡森辭世五十周年紀念集》,金恒鑣、蘇正隆主編,方力行等著,農委會林務局、書林出版公司2015年5月共同出版

3.余鳳高〈環保運動的誕生,紀念雷切爾卡遜誕生一百周年〉《歷史》月刊235期,2013年2月號

4.施信民〈臺灣環保運動簡史〉《國史館館刊》復刊第41期,2006年12月31日出刊

5.黃蔡寬主述《心寬世紀:時代女性黃蔡寬的故事》,彰化人文真善美志工整理,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2019年8月初版

參考資料來源:環保署網站、慈濟基金會文史處及宗教處環保組

(撰文:葉子豪;攝影:陳淑伶、陳玉芳)

【本文為「慈濟月刊」授權刊登】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