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仁勳 颱風 青鳥行動

環保推手在民間 推動環保三十年

慈善新聞網/ 2020.08.16 00:03

臺灣的環保路,在世界演進的浪潮中,有耀眼成績,也有來不及的急迫,隱藏在各社區的環保志工躬身力行,勞動而粗糙的雙手一路追趕大眾消費的速度,希望以萬人帶動億萬人,守護地球永續平安。

  二○二○年是慈濟推動環保三十年,也是「世界地球日」的五十周年,但因新型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肆虐,許多相關的紀念活動及研討會被迫取消或延期。

  在上半年的疫情高峰期,億萬人無法外出工作、旅行,中國大陸及歐洲的工業大城被迫封城、停工,各國陷入疾病威脅與經濟危機的兩端拉鋸。大自然卻獲得難得的喘息機會,霧霾的天空恢復湛藍,印度恆河重現清澄。

  然而短期內的改善,仍不足以扭轉乾坤。二○一九年十一月,歐洲議會宣布全球進入「氣候緊急狀態(climate emergency)」,《牛津辭典》也將此一詞彙列為二○一九年度代表字,提醒世人地球已岌岌可危,必須立即採取行動。

  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葉欣誠教授表示,氣候極端化之後,全世界的災害在接下來的二、三十年將愈來愈嚴重!面對氣候變遷問題,首先要認知現況,並加強減碳與調適。

  專家的警語,證明了證嚴上人對環保「來不及」、「做不及」的擔憂,以及全球「共知、共識、共行」的期盼,不只出於宗教家的悲懷,更是當代人必須面對的現實。

  而慈濟環保志工就是身體力行守護大地。他們落實簡樸生活,惜水、省電、節約消費,撿起點滴可以回收的物資,在各地環保站點,將物資分類回收。

  各式各樣的寶特瓶,在志工們的踩踏下,壓成一片片扁扁的塑膠片,瓶身與瓶蓋、瓶環分開,材質不混雜。而重量以公克計的塑膠袋,可能要挑揀出兩、三百個才有一公斤,但大家還是認真地做。

  不在乎付出多少時間體力,不管回收物變賣之後,能換成多少善款,即使必須自掏腰包付油錢、餐費也甘之如飴。套句流行語來形容,慈濟人做的是真「佛系」環保:如果不是以佛心為己心、以師志為己志,從做中學、學中覺,不可能數十年如一日。

  「上人講環保,不只是有形的回收,還有心靈的教育。我們把垃圾變黃金,黃金變愛心,愛心變清流,一步一步都有脈絡。」資深環保志工陳金海說。

澎湖環保志工置身堆積如山的瓶罐中,將不同材質分類回收;這並不是撿拾垃圾,而是物資再生為資源的前奏曲。

為大地發聲,環保啟蒙半世紀

  談到環保,許多慈濟人都會想到三十年前,上人「用鼓掌的雙手做環保」的呼籲。但從歷史紀錄來看,人類「環保意識」發展至今已經超過五十年。

  一九六二年美國作家瑞秋‧卡森(Rachel Louise Carson)出版的《寂靜的春天》(Silent Spring),讓許多美國民眾驚覺,人類若隨意使用化學藥劑破壞生態環境,終將危及自身。身為「吹哨人」的瑞秋‧卡森也因此遭受化工業巨頭攻訐打壓,但終究憑藉嚴謹的科學證據站住腳,並發揮不可思議的影響力。

  《寂靜的春天》出版後,美國環保運動大盛,一九七○年四月二十二日,兩千萬民眾走上街頭,推動首屆「世界地球日」。聯邦政府成立了環保署,國會通過了多項環保法律,危害生態甚鉅的農藥DDT,也終於在一九七二年被禁用。

  但同時期的臺灣,政府與民間對於環境保護都沒有足夠的認知,脆弱的島嶼環境,隨著經濟蓬勃發展,也付出沉重代價。

  不少外商看中當時臺灣工資低廉、環保標準寬鬆的「優越」條件前來設廠,省下了應該付出的污染防治成本,卻對土地造成無法彌補的傷害。

  而本地人造成的污染破壞也不遑多讓,如臺南二仁溪因不肖廢五金業者,在沿岸任意酸洗、焚燒電子廢棄物以提取金、銅等貴金屬,淪為污染重災區;北部的大漢溪、淡水河沿岸也滿是垃圾。

  隨著國民生活、知識水準提升,臺灣自一九八○年代中期後,也進入環保運動高峰期。反公害、反污染、反核、保護生態、保護野生動物等訴求風起雲湧。促使政府於一九八七年將隸屬於衛生署的環保局,升格為中央部會級的環保署。許多相關法規,如《水污染防治法》、《空氣污染防制法》、《廢棄物清理法》,也都在八○、九○年代之交修訂,以更嚴謹的規範遏止環境破壞。

早年臺灣自荷蘭引進的外星寶寶回收桶,短暫使用不到四年的時間便遭到汰除,但也播下環保概念的種子,外星寶寶成了臺灣推行資源分類回收過程中的鮮明形象。

(撰文:葉子豪、攝影:顏霖沼)

【本文為「慈濟月刊」授權刊登】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