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跨國銜轉生如何融入臺灣?志工用「新」教環保

慈善新聞網/ 2020.08.07 00:02

志工們透過話劇表演讓小朋友認識環保。

  「跨國銜轉生」指的是在國外長大、轉學回臺灣就讀的新二代孩子,在母語不是中文,也不了解臺灣風土民情的情況下,要怎麼融入臺灣社會?中壢為全臺新二代人口最多的鄉鎮,由教育部青年發展署桃連青年志工服務站(中原大學)與台灣新住民萌芽協會合作的「我行我塑」營隊,即以透過青年志工們精心安排的活動,協助跨國銜轉生的孩子們認識正確的環保觀念。

  「難學的不是中文,是異鄉的潛規則。」專門輔導新二代融入臺灣社會的新萌芽發展協會理事長陳暐傑說,當跨國銜轉生剛來到臺灣時,他們面對的不只是語言上的隔閡,還有各種文化上的差異,而衛生及環保觀念也是其中之一。因銜轉生的原生國家與臺灣資源回收的習慣不盡相同,為期五天的「我行我塑」營隊,志工們透過戲劇與舞蹈,還有一些手作課程,將議題變得輕鬆有趣,讓小朋友在遊戲的過程中建立環保觀念。

  「我以前其實也不知道瓶蓋要丟一般垃圾。」志工陳宣穎說。在營隊正式開始前,環保志工們經過了五天的培訓,學習怎麼與小朋友互動、增進對新住民的認識,並邀請專業講師來教導環境知識,不只是在教小朋友,這群志工們其實自己也在學習。「真正上營後時間過得比培訓還快,跟小朋友相處起來很快樂;也不是說培訓不好玩,但就是比較累。」

  參加活動的志工大多是來自中原大學服務學習種籽團,中原大學本身與新萌芽協會合作多年,除了環保營隊外,還有課後輔導團隊,志工們每年辦營隊結束後都很捨不得與小孩分開,「雖然營隊結束後我們跟那些小朋友可能就沒關係了,但我會想說,我以後還能為他們做些什麼。」陳宣穎說。

成發結束後的感性時間,小朋友哭著說明年還要再參加。

  五天的營隊中,小朋友們利用資源回收作畫、到郭元益工廠學做鳳梨酥,還有從志工們設計的戲劇中學習怎麼樣做環保。「我現在知道吃飯前要先洗手,也知道垃圾不能隨便丟地上了!」今年12歲,剛來臺灣八個月的弟弟笑著說。另一位同樣年紀的小朋友今年已經是第三次參加,但營隊的戲劇、課程每年都不一樣,所以明年還是會想參加。

  活動最後一天的成果發表前,小朋友們帶著自己畫的邀請卡,到中原大學校園裡去邀請民眾參加發表會,有些較為害羞、不敢表達的孩子,透過這樣的方式建立自信,與陌生人互動。「我原來其實不是很喜歡分享自己內心的感受,但在這場活動中我學會了分享。」志工陳宥彤說。成果發表會結束後,志工們與孩子哭成一片,在短短五天的活動中,孩子和志工的互動顯得格外珍貴。

  「原本以為跟他們在語言溝通上會有一些問題,但活動真的開始之後發現,其實他們沒有我們想像中的不一樣,就是一般的小朋友。」陳宣穎說。跨國銜轉生沒有什麼不同,一樣是臺灣人,一樣是小朋友,只是透過這個活動讓他們更了解臺灣的習慣,志工們也因為要教導小朋友自己變得更好,更以身作則。

  今年是中原大學第一次加入青年志工站的行列, 主要負責桃連地區的志願服務, 除了桃連志工站外,全臺各地還有更多同樣是青年自組參加的團隊在服務,如果你也想盡一份心力,不管是幫助他人還是自我成長,都可以到「青年和平志工團」臉書粉絲專頁看看,「我的青春,志己作主」。

(資料來源:教育部 官網)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