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菸草可以吃嗎 陳傑憲 棒球

回應司法院新民調 司改民團質疑是誰在操弄民意

匯流新聞網/邱 璽臣 2020.07.20 18:46

匯流新聞網記者邱璽臣/台北報導

由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台灣陪審團協會等民間團體所組成的「陪審參審一併試行推動大聯盟」,今(22)日下午舉辦「是誰在操弄民意」記者會,以回應司法院民意調查記者會的內容。

司法院院長許宗力今日上午召開記者會,公布司法院委外製作的民意調查結果,許宗力於記者會中表示,不論制度為何,讓人民坐上審判席就已經是劃時代的改革,司改已經是討論了超過30年的議題,與民間已有充足的協商,法案通過之後也有兩年半的準備期,沒有倉促或草率的問題;司改沒有最好的制度,只有最適合的制度。

對司法院新聞稿的回應,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董事長林永頌律師首先針對國民法官制是否與民間充分協商做出回應。他表示,許宗力稱司法院曾與廣大民團、社會各界協商,但事實上唯一一次協商是在去年,討論內容更是關於兩制的併行,而不是現在強推的參審制,所以許院長不能稱國民法官制是和民間協商之後的結果。

其次,林永頌表示,許宗力拿出本月初司法院的舊論調,稱陪審試行是拿人權來試驗,將被告陷人權於危機之中。然而,反觀全世界52個國家地區採用陪審制的國家,司法信任度卻也鮮少有如同台灣的30%這麼低,許宗力在這樣的認知下,竟然還聲稱參審制是先進的改革,而陪審制是人權的危機,非常荒謬。最後,林永頌感嘆,許宗力稱只要人民坐上法檯參與審判,就是劃時代的變革,根本就是只求有不求好。

林永頌回顧,許宗力於2017年1月26日在台南演講時,就曾稱「人民對司法的信任度很低,是因為人民沒有真正了解司法,人民對司法院做的努力都不瞭解,所以才會這麼低。」此番言論,當時還遭時任台南市長的賴清德評論「這是我20年來看過最保守的司法院長。」林永頌話鋒一轉,痛批許宗力和他的團隊不自我檢討,也不彌補人民與官方的認知落差,就將人民對司法的不信任歸咎於人民自己,如今又用模糊不清的民調,宣稱民眾高度支持司法院的參審制,而不支持陪審制,根本是低估了台灣人民的智慧。

律師鄭文龍更是找出賴清德副總統當年的發言印證林永頌的陳述。他並表示,在許宗力任內,人民對司法的信任度極為低迷,可見人民對許宗力院內掌管的職業法官做出的判決是如此地不信任,如果換作鄭文龍自己當院長,早就會羞愧地下台。

其次,鄭文龍質問,本次法案在社會各界無共識的狀況下,就被執政黨強行表決,產生如此大的社會紛擾,接下來即使立法院三讀通過,仍會是一個失敗的立法。他並指出,從抗爭開始,已經有一百七十多個團體,包括人本教育基金會、台灣教授聯盟跟各個學生組織,都站出來反對。總統蔡英文昨天才說要傾聽民意,今天司法院就發新聞稿抨擊民意,是形式民主下的獨裁。日前司改會民調也顯出,有92%的人自評不了解什麼是國民法官,在這樣的狀況下就強推有瑕疵的政策,根本就是不理會民意。

再者,鄭文龍也反駁許宗力強調國民參與審判已研議30年的論述,他表示現在司法院推行的版本是今年三月才提出的,提出至今沒開過任何說明會與公聽會,開公聽會的其實是國民黨立委李貴敏,而非執政的民進黨與司法院。相較於參審制,陪審制是人民近百年的追求,從1927年蔣渭水的民眾黨綱主張陪審制,到1954年張博雅的母親許世賢博士在省議會中提出議案,乃至1999的民進黨黨綱寫入陪審制司法改革,一路走來到現在,陪審制早已在台灣各界討論近一世紀。

最後,鄭文龍提出現行司法官任用制度,反問司法院「拿人權做實驗」的說法。他質疑,按照司法院的邏輯,現況司法官任用需經歷三個階段:候補法官五年、試署法官兩到三年,才能進行實任,難道在實任之前的過程,就可以用試署法官來試驗法院的司法判決、試驗人民受公正審判的權利嗎?

律師張靜則回應了試行的重要性,他表示現今刑事審判常見的交互詰問,於民國92年引入前,即是經歷多年試行與評估後才決定採用。刑事訴訟制度的重大變革當然需要試行,這件事是很容易理解且有必要的,為何司法院要說現在試行陪審制就成了人權危機?

張靜感嘆,司法院不讓他進入今天早上的記者會現場,但民間記者會絕對開放官方參加,這是兩者態度的差異。張靜指出,陪審制的判決絕對有理由,可以作為被告上訴的依據,而台灣法官最根本的錯誤,就是把判決書等同於判決。判決書當然是判決的載體,判決的主文、內容當然可以記載於判決書中,但是也可以表達於宣示筆錄即可;況且,現行刑事案件的認罪協商制度,早已不必一定要登載於判決書中。簡單來說,沒有形式上的判決書,並不會如司法院所想像地代表沒有判決理由無法上訴,而司法院堅持現在的判決書形式,是沒有理由的。

新聞照/影片來源:匯流新聞網CNEWS 記者邱璽臣攝

《更多匯流新聞網報導》

立院大老稱監委人事案表決程序合法 蔡壁如:堂而皇之踐踏民

樂見蔡英文再提憲改 徐永明呼籲修憲議題不應設限

【匯流筆陣】

CNEWS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mail protected],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份簡介。

CNEWS匯流新聞網:https://cnews.com.tw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