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用模型翻轉看城市的視角    2020新藝計畫《包在我身上》 臺中國家歌劇院首發登場

大成報/ 2020.07.11 08:28
新聞圖片【大成報記者蕭宇廷/臺中報導】臺中國家歌劇院為鼓勵中部地區新銳藝術家實踐創意,策劃「新藝計畫」甄選具獨特創作理念的藝術創作者和團隊,今年以「偶戲、物件劇場」為主題,選出《包在我身上》與《親愛的戴斯》2件作品。首檔《包在我身上》自7月11日至7月26日,在歌劇院凸凸廳登場,由吳峽寧與創作團隊僻室,以臺灣中部民眾的生活樣貌為展覽主題,把在大甲、清水等地的田調資料,轉化成展場的故事脈絡,勾勒長久被忽視的生活輪廓,也讓生活周圍平凡無奇的地景建物,以模型化為一座座地方記憶。

2週的靜態展覽外,另有6場串聯展覽故事線的演出,以獨角戲方式與觀眾互動交流,娓娓道出這些模型底下蘊藏不為人知的動人故事。藝術總監邱瑗表示,這次的計畫團隊僻室很特殊,組成成員與一般大家認識的很不一樣,他們大多是劇場幕後工作者;當初面談時,聽著他們論述「打開包包」的概念,想像會有什麼有趣的連結?因此,希望不管大人或小孩,從不同的視角出發,都能找到自己與各展點的連結。

《包在我身上》計畫概念源於日復一日往返於住家與市區的平凡移動,在細心觀察眼前的臺中地貌與記憶中的臺中的不同外,也進一步探訪每個人的隨身包;包裡收納的物品,除了呈現背包主人的生活樣貌,是否也洩漏個人與環境互動的痕跡。製作前期,吳峽寧與僻室團隊在臺中地區進行田野訪查,深入踏訪各區域在地人與蒐集故事。

吳峽寧透露,田調開始之初,沒有像想像中的順利、吃了不少閉門羹。所以,他們先從認識的人開始,大部分的民眾對不熟悉的人還是偏向保守、比較不願意接受訪談。不過,有一位朋友的爸爸,他倒是很熱情地協助介紹許多人,進而有更多的採集與接觸。

吳峽寧說,也發現有些人不一定會隨身攜帶包包,而是用腰包或購物袋、放入工作所需的物品;創作成員對此異口同聲說道,「這跟我們一開始的設想不同,蠻驚奇的。」

創作團隊也分享,田調過程雖然遇到生活背景各異的在地人,卻從問卷中發現各地受訪者有些共通的觀察與感受。像是部分來自小鎮與鄉村的受訪者,侃侃道出當地經濟或交通建設的興建,卻感受不到建設後增加的工作機會與繁榮,反而讓原有產業消失以及青壯年人口外流;因建設而產生地貌的改變,對當地似乎沒有帶來預期改變與發展。

負責文本概念的張語歡表示,「在跟這些長輩訪談的過程,就像是真的回到家,每件事情都很願意分享;也像是自己與親人平常閒聊的狀態,感觸很深。」

而《包在我身上》展覽共有6展區,以模型呈現田野調查蒐集來的生活風景、鉅細靡遺地以縮小地景再現,讓參觀者從視野的改變、體悟過往無法被我們一眼看完的地方樣貌。展覽設定,參觀的人就是個回家的人,以凸凸廳外的辦公桌做為展覽起點;當家人問候的來電鈴聲響起,「回家」故事已經開始。

負責模型設計的鄭烜勛指出,展區之一「離開與重返的月台」模型,展現車站裡人人匆忙、交通班次重複輪替地抵達與駛離的空間氛圍。他苦笑道,「幸好平常就有喜愛蒐集人物模型的習慣。在不同的場景故事,針對模型人物的設定有非常多樣態可參考,也讓每個展區的呈現有更多可能性。」

不同於靜態展覽,展期的最後另安排6場小型售票演出。以田調過程在各地常遇到的「卡拉OK」為主題,故事設定在一間座落於城市角落的小吃部,每當夜幕低垂、華燈初上時,店中老闆娘放聲高唱,以獨角戲串聯展區各場景故事,聽著觀眾的故事、也在用歌曲唱出自己的故事。

為給予藝術工作者一個穩健的創意平台,2021年及2022年的「新藝計畫」甄選,擴增為4大主題,分別為肢體劇場、影像與劇場、親子舞蹈劇場以及文本新繹,期待讓創作者自由發展與改編經典。這次將於7月20日截止收件,更多資訊,請詳閱歌劇院官網「品藝文」及下載附件甄選辦法。
新聞圖片新聞圖片

熱門關鍵字:

體育文化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